内蒙古马铃薯大丰收,百亿斤滞销成了近期最牵动人心的事件。假如销不出去,大多数种植户将血本无归。鉴于民生问题的严重性,本报第一时间报道,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也给予了重点关注。
就目前来看,形势已经所好转。为解决近期内蒙古马铃薯销售难,建立产销衔接长效机制,商务部和内蒙古政府于11日在乌兰察布市共同举办了供需对接会。有关方面表示,将借此次对接平台,在马铃薯的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与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然而,仅有农产品滞销后对产销衔接的及时、正面的干预,政府难免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与其扬汤止沸,何如釜底抽薪?农产品连续陷入“暴涨暴跌”怪圈,早有常识告诉我们,大涨之后出现大跌,为何年初不正确引导,一定要到秋天马铃薯价跌滞销后才总结教训,产销对接?今年,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有大量游资进入,大型种植户盲目跟种、扩种,如果年初政府有关部门能像现在一样重视产销对接,又哪会造成“薯贱伤农”的民情,哪会有今天马铃薯滞销的巨大损失与难堪?
客观地分析,此次马铃薯滞销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沿袭传统的行政方式有关。有些地方官员以为打造“薯都”就是扩大种植面积,总是喜好争个“国内产量第一”, 以实现所谓“高效益”。几年前,这种行政方式还能屡获“成功”,事后即便大量农产品滞销,也不能改变什么。但在今天,按照同样行政方式干预经济的官员却频频触礁,不仅易将自己置于极度被动与不利中,甚至会被问责。
这些年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行政环境也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前提是尊重市场规律,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因此,打造“中国薯都”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世界银行在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认为,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府,一个有效的政府是发展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这里的所谓“有效”,具体到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为有效经济活动设定正确激励机制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帮助市场给出正确的信号。反言之,一个对发展无效的政府,却可能“有效”地对发展形成危害。我们既需要市场来促进增长,也需要有能力的政府来发展市场。
世行报告的上述理论,在“中国薯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同样适用。地方政府所做的正是放弃不必要的职能,而将公共资源集中于发展的核心职能上,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此同时,努力对政府公职人员形成制度性激励和约束,以提高政府能力,从而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化。
马铃薯滞销,种植农民增产不增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不了解市场信息,盲目种植所致。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信息服务,以信息来指导农民合理安排布局,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能有效保障食品的有效供给,又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如何转变观念,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