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忆的碎片穿过时代的帷幕,时光总在回望中愈发深邃,那些散落在田野、戏园、羊群间的青春光影,以及读过的经典,便成了生命里最温厚的底色。
本期,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编辑部收录了几篇饱蘸深情的文字:从捧读经典的文脉中寻根;到五六十年代“驼骡轿”婚礼的烟火中追溯往事;去因社会变迁而“失声”的“戏园子”里剪影,看放羊少年在艰苦岁月里依然闪耀着的澄澈双眸;再品一碗酸米饭里发酵的时代滋味……字里行间,既有泥土的腥涩与阳光的温暖,也有个体命运与家国叙事的水乳交融。
那些泛黄的古书、已拆除的戏园子、消逝的放羊人,虽已凝成记忆的琥珀,却镌刻着一代人用坚韧与热望写就的青春史诗。五六十年代的农家嫁娶,是物资匮乏年代的人情淳厚;集镇上的“戏园”,是记忆里的时代烙印。这些看似“逝去”的故事,实则是民族精神的根系,更是今日青年汲取力量的土壤,是广大老百姓的情感支撑,更是中华文脉的不竭源泉。“青春不仅是年华,更是心境。”当放羊的少年与羊群一同老去,当《酸米饭里的乡愁》中沉淀的岁月滋味渐成佳酿,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昨日不可追”的怅惘,更是一种文明传承的蓬勃姿态。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在物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广大青年们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态度在书海中徜徉、求索。我们研究会的众多会员,他们已然历经过青春的激荡与追寻,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与梦想,如今正踏上从“青春理想”迈向“责任担当”的新征程。
青春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否被定格,而在于它能否以新的形式再生。研究会的会员们,大多数虽已青春不再,然而他们把光与热奉献给敕勒川这片土地上时,就是对青春最好、最完美的回答——我们虽已不再有青春,但我们依然可以散发出青春的活力,为家乡、为祖国贡献出自己还未燃尽的力量。
谨以这期稿件,致敬永不褪色的青春,致敬所有在泥土里扎根、在风雨中拔节的平凡与伟大。 (编辑部)
捧读文学经典 研习历代文豪——与敕勒川乡友交谈文化(之三)
驼骡轿婚礼
戏里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