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吃腊八粥是中国人的传统。时下,在一众年轻朋友中说起吃腊八粥的话题,很少能找到“知音”。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对腊八粥已然淡漠,而对于我们这些抓着70后尾巴出生的人,腊八粥是儿时不可不说的深切怀念,对此有着较深的情感。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到了腊八节普遍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因各地风物不同,粥里主要原材料的“内容”也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食材离不开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敕勒川地区的腊八粥主要食材是大米、黄米、糯米、红枣、红豆、葡萄干等。我母亲做的腊八粥,特别注重放一大一小两种红豆,大的是蚕豆,小的是豇豆。同时放两种豆子,可让腊八粥的颜色更加红亮,在视觉上产生吉祥、喜气、热烈的积极作用,更能温暖每一个吃到腊八粥人的心。另外,为了增加口感,还要放红糖。
母亲说民间吃腊八粥有一个讲究:吃粥不见日头。所以,自我记事起,每年的腊八节前一天,就开始为熬粥做准备了,精拣谷米、淘米、泡干果、去枣核……母亲会在凌晨4点起床,把选好的食材按照顺序一一放进锅里。腊八粥虽是粥,但各家做法有所不同。不然,有着丰富语境表述能力的中国词汇中怎么会有“熬粥”和“煮粥”两个词语呢。我家的腊八粥制作过程可谓仪式感满满,哪些食材需要提前预制都是有讲究的,哪些食材先放,哪些后放也是有顺序的。还要掌握火候,大、小火要根据需要随时切换。以放红豆为例,每次母亲都会提前把两种豆子分开煮到七成熟,等到谷物在锅里快熟了,才会加豆子继续焖。时机把握很重要,红豆放早会碎,还会糊锅,吃不到红豆的口感,放晚了会硬,还会有豆腥味。准确地说,我家的腊八粥应当叫“腊八饭”。别人家是“喝”腊八粥,我们家则是“吃”腊八粥。别人家喝的粥比较稀,很快就熟了。我家的腊八粥,会足足熬上两三个小时。所以,小时候陪母亲熬粥,母亲熬的是粥,我熬的是期许,在默默的守护中领悟了生活的智慧,磨练了意志与耐心。
腊八节这天,我家的那些亲戚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赶来吃腊八粥,即使来不了的,母亲也会打包好,找人给送过去。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大人们工作都很忙,亲戚们正经团聚一次要打一天的“整工”,而腊八节这天,他们可以早起,趁吃粥的时候见面,之后还不耽误上班。这也正是母亲多年不改这一习惯的初衷,风寒无阻地带着家人过腊八节的原因。
我参加工作后,每年腊八节的“吃粥”大军中,除了一众亲戚,又多了我的同学和几个关系较好的同事。母亲的这碗腊八粥,让这些家人不在身边的朋友同样感受到了关怀与温暖。正因如此,多年来我身边一直都有真心相待的好友。
小的时候不太明白,为何每年这个时候母亲都会不辞辛苦地熬粥,等长大后方有所悟:母亲熬粥的独门手艺是从姥姥那里学来的,而姥姥又是从她的母亲那里学来的。母亲做八宝粥是对家的传承,而一个家,有了传承的内容才有了规矩可言。
细思民间吃腊八粥的习俗,为何传承千年而不衰呢?这一习俗的延续,不仅仅是习惯使然,更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腊八粥”是僧人所用膳食,后来逐步传到民间,演变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之用。从民间为腊八粥起的多种称谓,就可以看出粥的内含极其深刻。
一称“佛粥”。“佛粥”之说源于寺庙,相传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经6年苦行,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6年的苦行中,释迦牟尼每日仅食一麻一米。他的弟子们为了不忘记释迦牟尼所受的苦难,每年的腊月初八吃粥以示对他纪念。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地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
二称“七宝五味粥”。“七宝”,意指品种多;“五味”是味道全。说明此粥不是单一的小米、大米、谷米、玉米粥,而是“杂粮粥”,是营养物质丰富的传统美食。粥中所含的豆类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赖氨酸含量也很丰富,与大米等谷物搭配起来可形成有效的营养互补。同时,适当添加坚果类食材,还可以调节口味。如此之高的营养价值,自古就是养身之佳品。
三称“大家饭”。“大家饭”就是指家常饭、大众饭,大家可以分享的饭。不论僧界、凡界,不管达官显贵还是穷人,都可食用。粥作为东方餐桌上的主食之一,是最寻常的餐食,自产生之日起,便在果腹与养生两条道路上并行发展。说它是可以分享的饭是因为腊八粥可以与左邻右舍共享、与亲朋好友同吃。这一简单的餐食在百姓生活中融进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四称“红粥”。“红”的喻义是鸿运当头,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各地腊八粥用料不同、做法不同,但颜色都讲究红色。主要原因是不论山南海北,腊八粥食材中均有红豆、红枣、枸杞之类可以泛出红色的原料,使其具有红亮之色,喻意日子越来越红火。腊八节,作为农耕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随着各族人民的交往与融合,在敕勒川大地上生根开花,寄寓着先人们祈求吉祥,慎终追远,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怀。
曾经,有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他们家乡一个吃腊八粥的故事,其喻义是一个警世故事。传说一对懒夫妻坐吃山空了家里的积蓄,到了腊月初八这天,两人又冻又饿,用缸底几粒剩米和墙角几粒五谷杂粮熬了一锅杂烩粥。不料狂风突起,房倒屋塌,小两口被压死在底下,身边还放着半碗没有吃完的杂粮粥。故事虽然悲惨,但警示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勤肯工作,节俭持家。
古语有云:“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吃粥时间临近春节,所以腊八粥既是对红火生活的愿景,也是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期盼。老百姓可以从浓烈的年味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中质朴的家国情怀。
(作者系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