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概括和总结呼和浩特的特点,那么“和”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大美呼和浩特,大福呼和浩特,都是以“和”为基础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宗教、每个学术团体,对“和”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但所有与“和”有关的词语,都确定无疑地指向了呼和浩特:和合、和顺、和睦、和好、和气、谐和、温和、调和、应和、平和、祥和、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都可以用来形容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的历史发展中贯穿着“和”的文化内涵。阴山、长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北纬45°,这里原本是兵戈相见、烽火连天的杀伐之地,但呼和浩特却始终氤氲着祥瑞之光——和风细雨、和顺、和好、和气、和睦、和平。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和亲、和议、和平起义的事件,也都发生在呼和浩特。
南有昭君墓。
汉元帝支持萧望之的源自儒家的“和”的思想——“传播德信,以服天下”的理论,认为汉匈两族是平等的,这促进了和平共处。呼韩邪单于迎娶王昭君北归,封号“宁胡阏氏”,结束了汉匈两族159年的敌对,昭君自愿和亲,尊重胡俗,“自古以来,汉与匈奴合一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和亲、和平、安乐吉祥,昭君出塞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的政治理念,体现了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政治思维。翦伯赞先生指出:“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友好的历史纪念碑。”董必武同志也曾题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从历史的高度,赞美了王昭君为民族团结作出的重要贡献。
明朝有“隆庆和议”。
经过长达200年战争的汉蒙政权,于隆庆五年(1571年)握手言和。通贡互市使明蒙两方获得双赢,俺答汗“率众款塞”“三陲晏然,一尘不扰,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息烽而安枕,此自古稀见之事”;俺答汗与明朝议和,达成了封贡互市协议,建立了正常的政治经济关系,这在明蒙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也影响深远。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聪慧善谋,兵权在手,上佐虏王,下抚诸部,令无不行,禁无不止”“六十余年边氓生息遂不识金戈矣”。“和议”带来和平、和睦、和谐、祥和。
北有公主府。“千古一帝”康熙上继父祖宏图,下开后世太平,先后将七个女儿与蒙古联姻,持续了三个世纪的满蒙通婚有效地保障了北部边疆的安定团结。“我朝施恩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加坚固,皇恩浩荡之下,杀伐之气顿消,征战之心泯灭”“民心悦服,边境自固”“娘舅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和”有相安、协调、团结、和平、平息争端等含义,“和亲文化”的内涵就是友谊、和平、尊重、包容、互信、共赢、发展。“和亲”使呼和浩特少受战乱之苦,人民和乐安康。
还有“绥远方式”。
1949年9月19日,以董其武为首的绥远军政干部和地方各族各界代表39人联名通电,率部6万多人举行起义,脱离国民党政府,绥远和平解放。
呼和浩特是大美大福的城市,在战争未起之时,有延续不断的“和亲”,在战争到来之时,有和解谅解的“绥远方式”。“和”伴随着呼和浩特的历史,缓和关系,降低冲突,减少战乱,万邦协和,家和万事兴啊!
大力宣传“和”的观点,是顺应时代、顺应北疆文化建设的宣传理念。各民族和平、和谐、祥和、和合、家和万事兴,不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吗?和亲、和睦、和顺、和好、和气、温和、平和,不就是民族团结宣传月的主题吗?和为贵、和气生财,不就是优化营商环境吗?以和为贵、人际之和;安享天伦、居家之和;泰然处之、身心之和;自然和谐、天人之和;和气生财、家和事兴;内和外顺、心境平和。以“和”大可行天下!
(作者系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