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从此结束了中国的贵族分封和领主分割治理国家的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全国置三十六郡。与此同时,世代生活在阴山西部北麓的匈奴族日渐强大起来,形成对秦的巨大威胁。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北部沿黄河一带及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并下令全部拆毁了齐、楚、魏、赵、燕等国互防的内地长城,以利国家的统一;同时出于加强边防的需要,将战国秦、赵、燕北边长城进行大规模的修葺、连接和新筑,连贯为一体,形成西起临洮(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达辽东的万里长城。
一
据高旺著《内蒙古长城史话》载:秦始皇长城从临洮至固原,从固原地区由北向西越过黄河,沿贺兰山北上,从宁夏境进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复由阿拉善左旗东北行,到达乌拉特后旗,然后延伸到狼山。由狼山东尽处插入大青山北麓,沿大青山北麓东进,经武川县的大白彦山向东南折入大青山里,沿着红山口东侧出去,与大青山南麓的赵长城连接。
又据曹永年主编《内蒙古通史》载:秦始皇长城从呼和浩特北郊至卓资县北部,又沿辉腾梁山南麓,折向东南行,经卓资县南部山区、丰镇市北部、察右前旗南部、兴和县南部,再东行入河北省。
秦长城自赤峰松山区东行,经安庆沟跨越老哈河冲积地带,入敖汉旗东行至荷也村东入奈曼旗,沿牤牛河东岸丘陵地带东进库伦旗境,由西南入辽宁省阜新市境八家子村。
长城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燧相结合的军事防御体系。在乌兰察布市境内认定为秦长城墙体的有岱海至黄旗海一段,长约13千米,沿线有障城7座,烽燧5座。秦长城保存较好的地段,现有高度仍能达到2.5米,上宽2米。在建筑时采用了板筑工艺,即用木板立在两侧作挡围,中间填黄土夯筑而成,相当厚实坚固。夯层的层结,每层厚度在5—10厘米,几千年过去了,夯层的层结还很清晰。在长城遗址旁可见到保护城墙用来导流雨水的陶制瓦,长70厘米左右。陶瓦边有用来相互串联的穿孔和挂钩,瓦面上有压饰的绳纹。用半圆形陶瓦护墙,用陶制筒形导水是秦长城的重要建筑特征,汉或明修长城未发现过使用这种导流雨水的陶瓦筒。
匈奴骑兵的军事优势在于其突然性和机动性,而长城的修筑迫使匈奴骑兵丧失了主动权。与长城城墙相结合的大量城、障,均筑于沿长城一线的要害险塞之处,用来加强重点地段的控制和防御。城比障大,既驻军又住民。障比城小,驻军不驻民,形同后代哨所。一般建在沿线南侧,设有围墙,有石砌、有土筑。平面呈方形,每边长100—200米。南垣设门,门作瓮城形。城四角有的外斜出,如后代的“马面”设施。
亭、燧一般设在高处,根据地形条件,每隔5千米、10千米、15千米就有一座。有些亭、燧分设在长城两侧,以利于各段之间的联络。有的交通路口和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还有设于通往附近驻军和郡县的要道,以利协调应敌行动。已勘查较著名的城障有狼山南麓秦长城内侧的苏独仑、增龙昌、三元成等,包头市西面的哈德门沟口、公庙沟口、呼和浩特市西面的给青村城障,奈曼旗有土城乡土城子城障等。
烽台用作警讯,是城障的耳目,沿线列置,间距约0.5千米~1千米,多设在山巅或视野广阔处。
可以说,秦代万里长城的总体布局具有鲜明的战略特点,根据敌情和地形不同,建立不同纵深和不同层次的防御体系,建筑体系和烽火报警制度也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建筑工程也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统一执行的标准。
迄今为止,秦长城保存最为完好的当是内蒙古的固阳秦长城,又称秦长城固阳段。即当年秦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民,在今内蒙古武川、固阳、乌拉特前旗一线新筑的防御工事,这段长城延伸到今乌海市,全长约400余千米。已故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著名考古专家罗哲文说,“固阳秦长城是我国早期长城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亮点,对它的保护和宣传意义重大。”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认为,固阳长城是秦始皇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包括了秦长城几乎所有的建筑类型,在中华民族历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
长城的修筑,标志着秦朝中央政府开始了对内蒙古南部长城以内地区的有效管辖。其中辖境涉及今内蒙古地区的有:
九原郡,战国时赵建九原城,秦并赵破匈奴后改置九原郡。治所九原(包头市西郊麻池古城)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包头市以西的后套杭锦后旗、临河、五原、乌拉特前旗及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北部地区。公元前211年,迁内地居民三万户充实到九原郡。
云中郡,战国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后始置,郡治在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辖今呼和浩特市市区、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鄂尔多斯市东北部分地区。
蒙恬击败匈奴,收取河南地后,秦始皇以河为塞,所筑四十四县城,主要隶属于九原郡和云中郡,对秦控制阴山地域作用巨大,这些城池在军事、政治、经济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上郡,战国时魏始建,秦沿袭。郡治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县东南),辖境包括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部准格尔旗西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一带。
北地郡,郡治在今甘肃省庆阳县西南,辖有乌海市和今鄂尔多斯西南部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
雁门郡,战国时赵始建,秦沿袭。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县南),辖境包括今内蒙古黄旗海、岱海周围、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区。
代郡,赵国赵武灵王初建,秦沿袭。治所在今河北省蔚县西南,辖境包括今丰镇市、兴和县部分地区。
辽西郡,战国燕初建,秦沿袭。治所阳东(今内蒙古奈曼旗沙巴营古城,或今辽宁省朝阳附近,或义县西),辖境包括今内蒙古通辽南部、科左后旗、库伦旗、奈曼旗等地。
右北平郡,战国燕初建,秦沿袭。治所平刚(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古城“外罗城”),辖境包括今赤峰市南部松山区、宁城县、喀喇沁旗、敖汉旗等地。
上谷郡,战国燕初建,秦沿袭。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辖境包括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正蓝旗、太仆寺旗等地。
渔阳郡,战国燕初建,秦沿袭。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辖境包括今内蒙古锡林郭勒南部的旗县。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秦的郡县制其实是对春秋以来,特别是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所设郡县的沿袭。不同的是,在春秋时,郡多设于边地,县多设于内地。到战国时,已普遍设郡县,县成为郡下一级的组织。战国时,各诸侯国在今内蒙古地区所设郡县,是中原割据的各政权在内蒙古最早的行政建制,是对这一地区统治体制的确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郡县,第一次将内蒙古部分地区置于统一王朝政权之下,这就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开拓奠定了基础。
第一,秦王朝在北部边疆地区设立郡县,是秦王朝中央政府为了强化对这一区域的管理。秦王朝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和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措施,这些统一法令措施,同样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置的郡县实施,并且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从而加速了这些区域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古代北疆经济的开发。例如敖汉旗四家子老虎山遗址等地,多次出土秦半两钱、铁权、陶量及诏书、铭文,以及铁锄、铁铲、䦆等农具。这些出土的文物证明,秦长城南侧的今内蒙古东、西部地区,广泛分布着城镇、村庄。长城沿线的军事屯戍点的城、障、烽、燧,逐渐演变成为居民点、贸易点。例如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准格尔旗勿尔图沟城址、宁城县黑城子城址、奈曼旗沙巴营子城址等。
第二,秦王朝在边地设置郡县的同时,从内地迁徙人口、移民屯垦。在这些地区既有北上的华夏人,也有当地的原住民,实际上成为各民族的杂居地。从而促进了阴山区域黄河沿线农业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公元前214年,即秦始皇33年,秦朝把一批被判罪的人强行迁入沿黄河傍阴山一线新设的县域,称之为“谪徙”。此后在公元前212年、211年,又把中原地区3万户人家迁到北河和榆中(今河套东北岸)等地,实施农垦。秦对这些迁入边地垦殖的人给予“爵一级”,即可得土地百亩、宅地九亩。此外,还将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夹山带河地区称作“北假”,即把土地租借给无地的人耕种。由于秦朝在边地实行谪戍和拜爵等徙民垦殖的政策和“北假”一带的举措,土地得到开发,包括今陕北、宁夏和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农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以致在秦代被称为“新秦中”的富庶区域。
第三,秦始皇在北筑长城设置郡县的同时,为在全国范围加强治理和发展经济,发展贸易、调发士兵、转运粮饷,加强对关东地区的控制和进一步统一边疆,拆除各诸侯割据设施,调动大量人力在全国开始统一的战略交通建设。先后修建了由首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西北)通往全国各战略要地及北部边防重镇的“驰道”,由岭北通往岭南的“新道”,由今四川南部通往云贵高原的“五尺道”,由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通往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的直道。这些道路的修筑,使得秦的都城和内地与边疆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特别是直道,大幅缩短秦都咸阳与北方九原郡的距离,十分便利秦军的调动,提高了军队行动上的机动性,极大地加强了国防,战略意义重大。
曹永年主编《内蒙古通史》载:据史念海先生考察,直道自云阳甘泉山始,北行陕北与陇东之间的子午岭,经陕西耀县北上铜川到陕北吴起县、志丹县,转西北,经华池县黑老虎岭到定边县南,再往东北行进入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经乌审旗北,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乡,直北而上,先后经鄂尔多斯西南二顷半村、西城梁古城,在达拉特旗境内昭君坟附近过黄河,直达九原郡。
直道的修通,不但有其重大的军事意义,而且大大地缩短了秦朝腹地与北方民族地区的距离,不仅加强了对北部边疆地区的治理,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缩短了中原与北疆商业贸易的时间和距离,方便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秦直道饱经沧桑,在内蒙古地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见证了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活动,证明内蒙古地区是多元文化、多种文明碰撞交融的重要地区。秦直道不仅是秦始皇时期的一项重大工程,一直到汉、唐都对其进行了维护和使用,明朝才逐渐失去作用,但它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