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随笔杂谈 > 内容
二人台的魅力
来源:本站 作者:郑少如 日期:2013/4/2 浏览量:5412次
字体:     

 

    二人台,广泛流传于我国晋陕蒙冀及至甘宁青诸省。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集西北各省民歌之大成,结合蒙古民族的长歌短调,经过∫L代、十几代以至几十代人长期磨合共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人台二百来年的存在与发展是有道理的。表面上看起来是两个人的表演,像似弱不径风的唱和,但是两个人就能撑起一个舞台,就能传唱到中国西部六七个省以至更远,就能从清朝经民国唱到今天。尽管几经风霜雨雪,几番消肃繁荣毕竟发展到了今天,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西部艺术精品的活化石,这就是“不死的二人台”。  

究其原因:  

    一、植根与人民群众之中  

    中国西部这片热土,培育了二人台。众所周知,二人台是从民歌、坐腔、社火、打玩艺及蒙汉民族的长歌短调中发展起来的。  

    民歌自然是广大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传唱的。这有◇而发,有情而发,有愤而发,是人民心里的歌,是喜怒哀乐的倾诉。所以人们爱唱、想唱,一定要唱,是人民大众最大的“话语权”;也所以和者众多,流传快、流传广。像小溪汇入大海,越流传越丰富;更所以人们爱听,天天听,百听不厌。这样的传唱有一个庞大的创造群体,编词的、作曲的、配器的;更有一个庞大的舞台,天当幕,地当台,有块儿地方就唱起来;还有一个庞大的难以数计的观众群体,有唱的就有听的,越听越爱听,越听越着迷,于是风助火势,火长风威,二人台二百来年生生不息,星火燎原,成长壮大,一直发展到了今天。由广大人民自己生,自己养,才有一条深的根,才有枝繁茂叶,才有浓浓的荫。  

    二、二人台延力之所在  

    二人台由于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所以创作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艺术水平之高是无与伦比的。不是作家、艺术家,任何大家可以攀及的。因此魅力无穷,吸引了不少艺术家为之奋斗一生。  

  二人台的音乐魅力,舞蹈魅力,语言魅力,说唱、呱嘴等等,不仅内蒙古人民喜欢,晋陕冀人民喜欢,多少其他省市来的人也喜欢,甚至更喜欢,是有道理的喜欢,以至研究她,创作她,发展她。  

  比如毕生为二人台奋斗的李野先生是黑龙江人,锡伯族,他为二人台奋斗了一生。从1948年(建国前)就到丰镇参加了工作,之后在绥远省干校文工团便开始研究二人台,为二人台写本子,以至筹建了包头漫瀚剧团。几部剧得了全国、自治区、包头市的各种奖项。其余的董舒、吕烈、王世一、闫甫、郭长岐等等都是外地人均为二人台贡献了一辈子,也是各种作品都拿过各种大奖。一说起二人台便滔滔不绝。有一位艺术家说得好:内蒙古是我们灵魂安放的地方,二人台是我们牵魂的梦乡。  

  二人台似一朵草原上娇艳的野花,永远散发着清香。野花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在草原上,有野花肥沃的土壤。野花会越长越旺,越开越香。  

  三、如何看待二人台  

  1、自己不爱:“久居兰室,不闻其香”。首先是不懂,唱了一辈子,迷了一辈子,不一定是懂了一辈子。自己没底气,觉得太土了,登不了大雅之堂,就是已经唱到维也纳了,也不理直气壮。其不知二人台美就美在一个“土”字上。如果离了这片热土,如果少了这些风沙,二人台就真的没了味儿,没了魂了。  

  二人台细细琢磨起来,是个如诗如画,如醉如痴,百年锤练,千般雕琢出来的艺术精品。

2、政府不爱:起码是爱的不深,没有把二人台当成一颗明珠来琢刻。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剧种,国有京剧,陕有秦腔,晋有梆子,内蒙古没有“蒙”剧。二人台和蒙古民族歌舞绝对是能唱响中国,唱到世界的两大艺术品牌。  

3、缺乏宣传:目前二人台是多数人唱着玩,少数人研究着着急,大多数人茫然。最大的原因是不了解,金屋藏娇。如果像流行歌曲似的媒体上天天播,日日放,所有院团在天天演,日日唱,让大众认识、熟悉,最后才能说到爱。不了解爱什么?怎么爱?一部电影《天仙配》便风靡全国(当然黄梅戏也是很具魅力的)。  

4、关于语言障阻:二人台讲的是西部语言。西部方言,但其魅力所在恰恰是在西部独有的语言上,这也是多少人钟情所在。比如说当年韩燕如先生一见我就滔滔不绝地(当时是站在大街上)讲起了“爬山调”:“手搬住肩膀亲了一个嘴,满肚肚钢铁化成了水。”“想你想的泪蛋蛋炮,泪蛋蛋和泥盖起一座庙。”我一下子记了一辈子。如果改成“他俩人接了个吻,心里热呼呼的。”和“想你想的泪流成河”这寡得还有什么味道了?  蒙古民歌用蒙语唱出来才更有味,试问我们内蒙古人有多少能听懂蒙语的?但有多少人不爱听蒙古歌的?流浪者之歌是印度语的,不是唱遍中国,从五十年代唱到今天?  语言是有些障碍,但不是最大障碍,我们应当努力从方方面面让大家认识内蒙古,爱上内蒙古,再加上现代化的各种手段,是会越过障碍的。

四、二人台的今后  

1、出名家、出名品、出名牌:戏扶人,人扶戏,要想出名戏必须有名家。如京剧的梅兰芳,越剧的袁雪芬,豫剧的马金凤,晋剧的水上漂等等。戏红人红,入红戏红。但这些名家除去都有一定天赋和自己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捧”出来的,是扶植起来的。名人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党政领导是换届的,艺术家永远不换届。人们不一定都知道英国总统是谁,但一定知道莎士比亚。扶名人不是扶他自己,而是扶一个剧种,扶一个地区。  有了名家还要有一部名剧(数部),比如京剧的“贵妃醉酒”,越剧的“红楼梦”,豫剧的“穆桂英挂帅”之类。这样才能创出一个名牌剧种来。  

2、借鉴:各剧种是千锤百练才成长到现在的,那是最好的学校,那里有最好的老师。向京剧学习唱腔的规范,唱词的严谨,行当的齐全及程式化的成熟。  

各个剧种都是相互借鉴的。梅先生向马金凤学“穆桂英挂帅”和“对花枪”,向水上漂学跑圆场等等。我们更应该向各剧种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营养自己,成熟自己。  

3、低下头,走出去,认娘亲:认真低下头来,从新认识二人台,从理论上提高,业务上精练,思想上认可,二人台是从广大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一定要回报给人民,要为他们去演,演他们想听的想看的。不能坐在屋里编戏。人民群众是娘亲,还得到娘亲那里找奶吃,那里营养最丰富。  

鱼儿游在水里才能自如,水中有了鱼儿才能鲜活。二人台再把根扎下去,就会根繁叶茂,如鱼得水,一定会发展壮大,走出内蒙,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愿这朵野花芳香四溢,万世流芳。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