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聚焦文史 > 内容
希拉穆仁的由来
来源:互联网 作者:高梦君 日期:2013/6/5 浏览量:41962次
字体:     


     公元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后,将属部划分为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左翼三万户和鄂尔多斯、土默特、永布右翼三万户,共六个万户。土默特部为右翼三个万户之一。

  公元1550年左右,成吉思汗十六世侄儿阿拉坦汗,从黄河河套搬迁到丰州滩(今土默特平原)建城居住。阿拉坦汗顺从了大明王朝。明朝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朱翊钧封他为“顺义王”,并把他居住的地方取名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到公元1571年阿拉坦汗已经成为右翼诸部共同拥戴的领袖,土默特的板升经济已经初具规模。

  您一定会问:什么“板升经济”?“板升”是什么意思?关于“板升”的含意,中外学者多以为它的概念是指房屋,而且不是来自汉语。但根据《华夷译语》《登坛必究》等书籍记载,早在土默特出现板升之前,蒙古语中已有“房屋”一词,发声读做“格尔”或者“格尔伦”。既然已经有了房屋的专用词,那何必还要再创造一个概念相同的“板升”呢?明朝《万历武功录》谈到嘉靖三十三年大批汉人逃到土默特川以后,“虏割板升地家焉。自是之后,亡命者窟板升,开云天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其中“板升地”一词,显然不是“房屋地”的意思。大量的史实证明,土默特出现板升,与汉人在这里开垦田地盖房屋有直接的关系。因而,“板升”应该是指汉人聚居的农耕区域,它区别于蒙古族的牧地。可以说,“板升地”就是“汉人的地方”。“板升”是指来到塞外的汉人,或者汉人聚居的村落。明朝人笔下的“板升”,都出自蒙古人之口。蒙古语中“白兴”一词,汉文就写作“板升”。蒙古族借用汉语里的“百姓”一词,用来称呼迁徙到塞外谋生的汉人。这是“板升”一词的来由。总结后来历史的发展情况,“板升”应该是汉语中“百姓”一词的转音,它的真正含意是村落、村庄。

  土默特的板升经济初具规模以后,他们与明朝确立了贡市关系,打通了长城内外的经济交流渠道,整个土默特地区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局势。而蒙古族过去的萨满教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这一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的特使阿兴喇嘛来到呼和浩特地区讲经说佛,以阿拉坦汗为首的右翼领主立即诵念“六字真言”皈依了喇嘛教,并决定派遣使团前往西藏迎请索南嘉措。

  公元1575年,阿拉坦汗为了同索南嘉措会面,派人在蒙、藏、汉交界处修建了恰布齐勒庙(即养华寺。在今青海省青海湖东岸)。公元1577年,阿拉坦汗率领诸部领主西行,于第二年在恰布齐勒庙与索南嘉措会晤,举行了盛大的法会。双方互赠尊号,阿拉坦汗赐给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的封号,索南嘉措尊阿拉坦汗“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弟·彻辰汗”之号。自此以后,喇嘛教迅速在土默特诸部传播开来。为使喇嘛教成为国家宗教,公元1579年,阿拉坦汗在今呼和浩特南门外修建了弘慈寺。从此,土默特部便产生了僧俗封建主联合实行统治的制度。

  阿拉坦汗去世后,应都隆森格汗的邀请,三世达赖喇嘛来到土默特部,主持阿拉坦汗的“福事”。他大力弘扬佛教,使喇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蒙古诸部争先恐后的皈依喇嘛教。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以后,阿拉坦汗的曾孙子云丹嘉措被选拔为四世达赖喇嘛,更加速了喇嘛教在土默特地区的发展。明朝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都隆森格汗继承父业,在今呼和浩特修建了席力图召。随着席力图召的兴建,许多汉族工匠、农民、商人纷纷聚集到呼和浩特安家落户。蒙古各部落(旗)的上层人物、富豪也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先后来到呼和浩特祭拜佛庙,有的还到席力图召取经,回去后建造自己的旗庙。于是,呼和浩特空前地繁荣起来。

  明末清初,察哈尔的林丹汗曾经用武力侵占土默特,把呼和浩特土默特变成为他的所属部落。都隆森格汗的次子哈日达,为了躲避察哈尔的侵略,率领民众迁徙到今辽宁省朝阳县安家落户。朝阳县在清朝时期被称作“珠斯图部落土默特左翼旗”。为了区别于呼和浩特土默特,另称为“喀尔沁土默特”。

  哈日达到了喀尔沁以后,他的儿子温布全克尔、刚布,被清政府封为“贝子”(清代贵族的世袭封爵。按等级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赐给土地,享受优厚待遇,并恩准另外立旗。这样,温布全克尔伙同喀尔沁旗首领苏布岱,率兵进攻察哈尔林丹汗,在土默特打败察哈尔4万大军,又在今张家口歼灭了林丹汗派往明朝领赏的3000名将士。

  清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温布全克尔拜见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受到奖赏,从此跟随清朝大军,参与攻打明朝军队和察哈尔军队的战斗,解救了被察哈尔军队霸占的土默特民众。公元1634年,林丹汗大败,在逃亡途中死于青海省西日塔拉。此后,从察哈尔人解救出来的土默特人在呼和浩特平原安家,土默特军队驻守在归化城。博硕克图汗之子俄木布及部落其他首要人物古禄格、杭高、托博克等,也重新迁回到大青山以南的土默特一带。

  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朝廷降旨,将呼和浩特土默特3000将士、300男儿分为两个旗,派古禄格为土默特左翼旗都统,派杭高为土默特右翼旗都统。公元1647年,派托博可到右翼旗接替杭高之子把桑执政担任都统。从此,博硕克图汗被封为台吉。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托博克之孙阿弼达担任土默特右翼旗都统。他根据大清皇帝的旨意,在大青山北麓希拉穆仁河一带设防驻军。这便是希拉穆仁归土默特的根源。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恩准喀尔喀蒙古(今外蒙古)额驸策楞亲王之子、康熙爷的亲外孙仁钦道尔吉,为席力图召第六代转世活佛,法名阿嘎旺老布生达瓦。公元1762年,阿嘎旺老布生达瓦活佛进京拜见乾隆皇帝,被提升为札萨克大喇嘛。

  席力图召六世活佛阿嘎旺老布生达瓦,从喀尔喀蒙古到呼和浩特时,带来20户属民和奴隶共一百余人,带来大量的金银财宝、珍贵稀有兽皮,还带来500多匹好马、几百头大角青牛、几十峰骆驼、成千的羊,以及20个哈那的大蒙古包。这些人和牲畜需要安排住地、牧场。六世活佛之兄成衮札布亲王向乾隆皇帝提出牧地要求。当时,驻守归化城的将军衙署,就把大青山以北的希拉穆仁河流域广阔丰美的草场,拨给了六世活佛,作为驻牧生息之地。

  席力图召六世活佛为了感谢皇恩,弘扬喇嘛教,就用自己带来的金银财宝,在希拉穆仁河畔兴建了一座寺庙。乾隆皇帝非常高兴,亲笔赐名为“普会寺”,用满、藏、蒙、汉四种文字镌刻匾额。普会寺的蒙古语为“豪特拉内勒古勒克齐桑木”。后来,普会寺就成为席力图召的夏季避暑之地。

  当地牧民一般将它俗称为希拉穆仁召或者后席力图召,把从庙旁边流过的希拉穆仁河逐步改称为“召河”(意为有召庙的河)。经过200多年的变迁,“召河”一词演变成为这一地区的总称。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