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随笔杂谈 > 内容
槿红江绿壮乡行
来源:本站 作者:伏来旺 日期:2013/7/1 浏览量:5885次
字体:     

 

 
  2009年4月26日到31日,我组织内蒙古党外人士考察团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风光秀美的地方,再次领略了壮乡的山水之秀、歌舞之美和情谊之厚。虽然考察只有5天时间,但这里的山林洞石、江河湖海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壮族同胞的情真意切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
 
革命老区换新貌
 
  到达广西首府南宁的第一个早晨,孔雀的叫声将我唤醒。于是6时起床,迎着朝阳,登上一个小山包,四下观望市区,但见阳光明媚,花草争妍,满目青翠,好一派南国风光。早在2001年初次来南宁开会时,并未感到这座首府城市有多么壮观,短短几年后,这里出现了另一番情景:树木满山,芳草遍野,邕江清澈,南湖明媚,城镇间马路拓宽了,楼层拔高了,东盟会展中心在此处拔地而起。脚下这个植物园中的宾馆,姹紫嫣红,雾气腾腾。南宁市树扁桃,郁郁葱葱,市花朱槿火红热烈,如同这里的人民一样盛情,园中的孔雀靓丽迷人,据说这也是当年为东盟会展而建,冠名荔园,十分高雅别致。触景生情,写下一首小诗。
 
  南宁新貌
 
  漫山扁桃树,遍地朱槿红。
  邕江镶玉带,南湖嵌珠明。
  楼群拔地起,会展连东盟。
  荔园山荘秀,孔雀鸣五更。
 
  4月26日上午,我们听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领导同志的情况介绍,大家一致称赞广西的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春秋战国时称“百越”,秦置桂林郡,唐属岭南道,宋为广南路,元归湖广行省,清定广西省之名。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辖5个地区、9个地级市、10个县级市、59个县、12个自治县,首府设在南宁市。全区总面积2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00万,有壮、汉、瑶、苗、彝、侗、仫佬、毛南、仡佬等12个民族。壮族为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人口1500多万,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当年,红军从江西出发曾在广西的兴安县展开了著名的“湘江战役”。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兵力,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中共临时中央没有采用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保卫与扩大苏区”、“不让敌人蹂躏一寸苏区”等口号,结果使红军一步步陷入被动局面。到1934年9月,中共已濒临绝境,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在连续通过三道封锁线之后,蒋介石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任命湘军头目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湖南零陵至广西兴安之间近150公里的湘江两岸布设重兵,修筑碉堡,建起第四道封锁线。于11月29日,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红军将士浴血奋战,虽然突破重围,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支纵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5万多革命先烈的热血就此洒在了广西的土地上。血的事实使广大红军对军事指挥者产生了疑虑与不满,变更领导权的情绪,在军中酝酿。这是之后遵义会议得以召开的思想基础。
 
  广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壮族作为这里的主体民族,由最早“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等部落发展而来的。早期的壮族人曾仿汉字创造了方块文字,称“土俗字”。
 
  新中国成立后又创造了拉丁字母的壮文。这里众多民族的风俗主要体现在几个重大节日之中,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中元节”、“牛魂节”等,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等,均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据介绍,广西的名胜古迹很多,如灵渠、龙盛梯田、三江程阳风雨桥、马胖鼓楼、宁明花山古代岩画、古代铜鼓、柳州红木等,可谓自然景观美,民族风情浓,文化内涵深。
 
  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等多种优势,重点推进与东盟10国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之前,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全面展示了广西的新面貌、新形象。
 
南疆北海展俊颜
 
  从南宁到北海约两个小时的行程,一路上风光秀丽,柳绿桃红。进入北海市区,自然去看海。漫步银滩,海风拂面,浪卷裤脚,海天一色,茫茫无际,自觉心旷神怡。只是时间短促,拍了几张照片便去观"海洋之窗"。如果说第一站看了海的外观,第二站则走进海的内境。这里是龙的宫殿,海洋生物的世界,各种鱼、鳖、虾、蟹、贝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有三样生物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是珊瑚,二是珍珠贝,三是中华鲎(hòu)。
 
  记得在20岁的时候,我曾读过一本线装的古书,名曰《金镯玉环记》。书中有一首打油诗:“时运不至好怪哉,乌云遮住栋梁材,怀抱一棵珊瑚树,走遍天下无处栽”,随之产生了珊瑚是树的概念,且延续了二十年。40岁那年,去南方考察时,看到一块红色蜂窝状的石头,其形可人,便花了一笔在当时来说的大价钱,购回家中,摆放显赫之地,时不时地欣赏,改变了珊瑚是树的印象,此后一直认为珊瑚是一块石头。今在海下细观珊瑚,又留意听导游详细介绍,才搞清珊瑚原是一群低级别的腔肠动物,数以万计,紧紧簇拥在一起,熙熙攘攘,上下翻动,不离不弃,一派团结的景象;这些小动物死后被钙化,就在原地一动不动安详而睡,仍然保持原状,成为静止的化石。此番使我搞清了珊瑚并非死的石头,而是活的生物。这个十分脆弱的动物群体紧密团结,生前装点海洋秀色,死后成为稀世珍宝,映衬着尊贵与荣耀。
 
  珍珠,洁白闪亮,一个个银白漂亮的圆珠串在一起,组成精美的项链,成为高雅的配饰,是富贵的象征。在此前,我只知其美,一直不知其是石还是骨。今在海洋之窗珍珠水箱前,细问了成珠过程,方才知道珍珠也是一个个小生命的组合。珍珠由贝而生,贝的特点是外骨内肉、可分可合。它由贝粒生长为小贝、中贝逐步长成大贝。珍珠的生成就是借助了贝的母体,把一个贝骨质的小小圆球,通过插核手术,插入贝的母体内,与母贝一同生长。长到一定时候将贝杀死取出核,再经一系列修整打磨成珠,这一过程叫做“杀贝取珠”,可见珍珠的生成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由此,我在想,人有时候是残忍的,陆地上有“杀鸡取蛋”,海洋中搞“杀贝取珠”,为获成果不惜残害母体,真是不择手段。而贝是伟大的,为向人类示爱,慷慨地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从海洋之窗回来,再见到女同志颈上的珍珠项链时,方悟出它的珍贵所在。
 
  “中华鲎”更是让人敬重。一个形如盘状的鱼种,生活在深海之中,寿命约在60岁左右。在15~20岁之间成熟,此时,雌雄相遇,两鲎就紧紧咬合一起,连为一体,至此永不分离,直到终老,一起死去。如此痴情与悲壮的爱情故事,让我想到文人墨客常把鸳鸯作为人类爱情的榜样,在那里吟诗作赋,进行标榜,却从未见过描绘、赞扬鲎的诗文。其实鸳鸯大都朝秦暮楚,很不专一,看似形影不离,实为貌合神离,一有偶遇,便见异思迁,重新组合。
 
  人们只看到一雄一雌鸳鸯戏水的情景,只因未深究和细察,掩盖了事物的真像,其实此时已经张鸯换李鸯,另有新欢了。而中华鲎忠贞不渝、不离不弃与伴侣终身相随。在“鲎”的前面加上“中华”来定名,有着深刻的内涵,我想人类应宣扬鲎的品质。
 
  从海洋之窗出来,当地市委宴请,席间介绍了北海的市情及他们的规划蓝图。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现辖国土面积3337平方公里,人口156万。这里是人居福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享有“中国最大城市氧吧”的美誉。人均绿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蓝天白云、碧海银滩、花红树绿、瓜果飘香,四季迷人,因而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最具投资潜力特色城市奖”。
 
  这里是旅游胜地,北海自然风景集“海、滩、岛、湖、山、水、林”于一体。
 
  银滩绵延24公里,以“滩长平、沙白细、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而被誉为“天下第一滩”。
 
  星岛湖有1026个岛屿,形态各异,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电视连续剧《水浒》外景拍摄基地便建于此地。这里还是开放高地、兴业宝地。北海三面环海,区位优势明显,是广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重要门户。自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将其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的经济和文化渐次进入北海,使北海得“欧风东进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前沿,成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商埠。1984年北海被国家列为首批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当前的发展态势十分乐观。
 
  返程途中,我在思索,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硬件,也需要软件,特别需要文化的包装和支撑。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范畴,现在各地都热衷于挖掘远古历史,寻找名胜古迹,争抢名人贤士,而不愿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挖掘鲜活事例和真正内涵。其实,万事万物中都蕴含着哲理,小中可见大,平中可见奇,类似珊瑚、珍珠、中华鲎,就是一个个小亮点,需要我们去考究和细研,拨亮成辉。
 
桂林风光甲天下
 
  1966年12月,全中国的“红卫兵”大串联。我与中学的几名同学也卷入串联的队伍,从呼和浩特乘火车出发,途经兰州、宝鸡、成都、重庆、贵阳,走走停停,半个多月才来到桂林。到"红卫兵"接待站报道后,被安排在桂林师范学院住宿,就餐在学生大食堂,那时学生吃饭只交一斤粮票,不用花钱。晚上住在学院的大教室里,地板上铺着稻草,一块毛毯加一块床单便为铺盖,一个房间几十号人,十分热闹。次日早饭后,走上街头,红旗飘飘、口号阵阵,树上、墙上到处贴满大字标语,“革命”的火药味十分浓烈。本想到漓江一游,可红卫兵拥成一窝蜂,根本挤不到开往江边的车上,只好怏怏离去。
 
  2001年夏,到广西参加一个小会,借机浏览了桂林,两天时间里参观了城里城外的两江四湖水系和山中的岩洞,游览了漓江,深深体会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传世之言的真谛,记得当时边游边记边思索写了一首古风:
 
  桂林风光
 
  文革当年到桂林,口号震天战旗红。
  漓江山水无暇顾,火烧炮打烟正浓。
  今赴南国开小会,驾雾腾云降山城。
  壮乡"狗肉"多美义,桂花老酒敬新朋。
  南天仰望峰独秀,群山环视雾朦胧。
  象鼻山前乘船渡,芦笛岩下游龙宫。
  山在城中山峰秀,城在山下灯火明。
  蜂洞乳洞洞连洞,四湖两江水亦通。
  喜坐轻舟观山水,漓江百里画中行。
  函谷仙境杨堤过,绝妙美色看兴坪。
  两只青蛙欲跳江,一个乌龟攀高层。
  骆驼过江双峰立,九马同画任奔腾。
  蟠桃迎宾王母乐,金猴偷啃寿仙峰。
  少妇才听望夫痴,又见童子拜观音。
  手挥笔架画江山,黄布倒影入诗林。
  手把雨伞船头立,烟雨漓江更有情。
    两岸风情这般好,“三花”美酒情更浓。
  三姐伴歌来助兴,八仙同饮更消魂。
  峡谷日出云雾里,山峰倒映江水中。
  身临仙境反疑梦,神仙怎及桂林人。
 
  4月28日,我们从南宁乘车5个小时进入桂林市区,当晚就乘船游览了两江四湖水系,再次领略了桂林的秀美,又有新的感受,如果说前次主要看了外在的美,此次重点品味出内在的秀。
 
  桂林城内湖塘密布,水系发达,两江四湖环城水系由漓江、桃花江与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构成。
 
  早在唐宋时期,就可乘舟尽览桂林城中风景名胜。随着时代的变迁,江湖隔断,水质不断恶化,水系也支离破碎不能贯通。到1998年桂林市政府精心策划,开始实施两江四湖工程:通过清淤截污,引水入湖,提高两江水位;通过筑路架桥,修复古迹名胜,拓展环城水系。通过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工程,将榕湖与杉湖打造成中国古典式园林景区,将桂湖打造成天人合一的生态园林,将木龙湖打造成历史文化园景区。此外又在江湖水景上,维修和兴建了14座模拟世界各国的名桥,景区内新建了名花名树名草博览园以及亭台楼阁博览园和雕塑博览园。
 
  这天夜晚阴云密布,我们一行划一叶精美的小船慢行,随着时明时暗的灯光远望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尧山、宝积山、老人山,近看榕湖景区的榕城古荫、唐景崧雕塑、玻璃桥、古榕双桥、榕溪阁、芙蓉亭、湖心岛、日月湾、摩崖石刻、邀约台、知音台,桂湖景区的棕榈园、木兰园、榕树园、银杏园、雪松园,丽泽桥、观漪桥、宝贤桥、西清桥,木隆景区的木龙桥、木龙塔、古城遗韵、宋街、现代石雕园、临水读书苑和四季花溪、铁佛塘等,处处景色美丽,而且风韵独具,使人目不暇接。途中,当我们游到几处名人故居时,再次聆听了导游关于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囚和国民党将领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故居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两个小时的游览,不仅欣赏了两江四湖环城水系的艺术景观,而且对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将自然环境之美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是桂林人的一个大手笔。特别是象鼻山的综合开发利用,令人赞叹:他们将桂林三宝之一的“三花酒”藏于象洞之中,增添了“神功造化”的奇效。同时将象鼻山图案确定为桂林市徽,又成为外币的背景图案,将自然、文化与经济揉为一体,内涵更加深刻,观后赋诗以赞。
 
 象鼻山寄情
 
 桃漓两江交汇处,
 大象翩然饮水来;
 肚圆盛酒三千吨,
 鼻长闻香笑眼开;
 宝塔压背全不动,
 风吹雨打尽开怀;
 万民祈祥铸市徽,
  金币昭晖广聚才。
 
  漓江轻舟画中游 从桂林登上游船,83公里的水程到达阳朔,这里是漓江的精华地段。沿江奇峰倒影、山泉飞瀑,风光绮丽,实有“船在江中游、人在画中行”之感。此次游江时间比较宽松、游览很从容,因此看的细、问的勤、想的多,深深感到漓江既有“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四绝,又有“洲绿、滩险、潭深、瀑飞”之胜,更有历史、文化、内涵之光辉灿烂。
 
  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猫儿山,即“湘江战役”的兴安县内,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是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点奇峰之间。这里晴天,青峰倒映;阴天,云雾漫山;雨天,烟波浩渺,群山若隐若现。当日游江先细雨,继转阴,后放晴,三种奇观各具情趣。
 
  当轻舟游过江边的杨堤村、兴坪镇时,看到村民驯养的鱼鹰。问及导游,方知杨堤村后那座双峰小山,形似一个倒挂的羊蹄,人们以谐音杨堤以代村名。这里的人世代与漓江为伴,以打渔放排为生,每户渔家都有三件宝:渔船、渔网并鱼鹰。这种人工驯养的鱼鸟,学名鸬鹚,它有锋利的喙部和良好的潜水本领,是渔民捕鱼的好帮手。北宋学者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有对鸬鹚的描述,可见驯鱼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渔民们视江如命,爱江如眼,用自己的纯朴守护着漓江。
 
  兴坪是漓江风光的荟萃点,有“阳朔风光在兴坪”之说,也是漓江沿岸最古老的集镇,已有1303多年历史,阳朔县早期曾在此建城。这里依山傍水,世居的有渔民也有农民,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陶冶了情操,常以歌声表达内心。隔江对歌便成了沿江人的习俗,刘三姐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漓江之美,不仅仅供人观光欣赏,作为水路交通之道,同时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2000年前,秦始皇为统一南疆,曾在漓江上游修筑了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运河一灵渠,用来输送粮草,做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水上交通。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在北伐战争中,曾随300多艘船队由桂江至漓江北上,曾在阳朔、兴坪等码头整修。
 
  l958年,周恩来总理曾在游船上审核漓江上游水库工程的设计方案,重点解决枯水期漓江的补水问题。此后历届政府也都十分关注两岸的水源、植被以及林木的养护问题。两岸人民世世代代有着保护水源的传统,在漓江两岸大量植树造林,培养出榕、竹、桂花、红豆、银杏、香樟、香椿、玉兰、含笑、一品红等名优树种和沙田柚、柑橘、枇杷、板栗等水果植物。历代不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为漓江频添了绚丽之彩。诗人宋之问、王维、杜甫、柳宗元、韩愈等均在此留下溢美诗句。宋朝的沈括更是以《下桂花龙目滩》大加赞美,范成大则第一次提出“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的名句,到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用51天时间考察桂林地区,对漓江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描述,使漓江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榕根桃源藏古韵
 
  午后三时许,乘坐的游船靠近阳朔码头。但见群山环抱之中,碧莲峰高悬入云,犹如花瓣托起花蕊,阳朔县城坐落其间。“碧莲峰中有人家”的意境浮现出来,此时才真正领悟到“阳朔风光甲桂林”的真谛。踏上岸来,穿过古镇西街,来到城外的金宝河边,一片榕树林呈现眼前。走进前来,方见一棵已历1400年的古榕,主干粗大,老枝横伸,气根落地又生根,长成小榕,自然支撑老干,使得一棵榕树横向发展,成为一片树林。人们常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而此裸独榕却长成榕林。
 
  民间有“千年松、万年柏”之说,在此之前,我只见过600年松、800年柏,从未见逾越千年之树,今日亲见这裸独木成林之榕,感到十分神奇。再细观周边环境,群峰林立,重峦叠嶂,一条金宝小河从榕树边流过,河的对岸小山峰上有一个通透的圆洞,洞下有一个大平台,这里曾是电影刘三姐与阿牛的对歌台。这般优雅的环境,下有金宝河水滋老根,上有雾霭沉沉润枝叶,大概就是千年古榕能长寿的原因吧!惊讶之余写一小诗以记:
 
  古棺成林
 
   金宝河畔一棵1容,
   独木成林最有神。
  新须落土又生树,
   托起旧干劲横伸。
  祖孙鼎立撑巨冠,
   全赖圣水润深根。
  已然一千四百载,
   惊叹越活越年轻。
 
  赏罢古榕,驱车20公里,来到一个幽静的山寨。寨子前方有一座燕子山,山下有一条小河,我们乘一叶小舟划进一个开阔的湖面,又穿过一座小桥,摸黑进入一个窄小幽静的山洞。从洞中穿出,一眼看见一个不大的桃园,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极其相似,惊讶兴奋之余,我将沿途之景一一记了下来,凑成一首古风。
 
  走进桃园
 
  船靠漓江岸,登上阳朔城。
  驱车四十里,走进桃花村。
  侗女起群舞,壮妹弹天琴。
  水洁清见底,小河泛舟横。
  湖深穿桥过,摸黑过洞庭。
  忽见一小园,桃粉花正红。
  隐听木鼓响,又见土著人。
  男女披发长,踏歌半裸身。
  前方疑无路,柳暗又花明。
  岸边见垂钓,远方牧笛声。
  西湾板栗树,东沟金桔林。
  豆种南山绿,果香北坡浓。
  黄狗屋檐叫,水牛陇上耕。
  厢房蜡染布,正屋机杼声。
  月进西山卧,红日又东升。
  逍遥多自在,一世无纷争。
  来客登山寨,主人喜相迎。
  手捧糯米酒,轻歌敬新朋。
  风景这边好,民风更朴纯。
  出得小山寨,更觉敬陶公。
  五斗不折腰,为官好德行。
  愤世拂袖去,心如止水清。
  采菊东篱下,天下留奇文。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安静是一种哲学……,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恰恰没有故事,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陶渊明在三四十岁之间也曾做过小官,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回归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热爱田园生活的写照。
 
  我想,一介书生去种地,肯定力不从心,也必然日趋穷困,但他有一种理想的支撑,寄希望有一个世外桃园安身,于是写了一篇《桃花源记》。
 
细读此记,并非陶公亲历,或许是他自己杜撰的。因为田园是他的此岸理想,桃园则是他的彼岸想象,而他的终点在彼岸,是一个乌托式的和谐社会。虽然这个美好的去所当地太守派人没找到,那位名唤刘子骥的贤士也没有找到,陶渊明却把它描写得活灵活现。这篇记在当时并未产生多大影响,直到宋代在苏东坡的推崇下,陶渊明并记才成了文坛热门。
 
  如今,人们在山水之间居然找见了陶公笔下的这样一处桃园圣地,吸引了天下名士络绎不绝。假使陶公在世,按照利益均沾的原则,可能会得到一笔旅游收入的红利分成,这位一世清贫之士或许就此还可以变为富翁。
 
  三姐欢歌满神州
 
  从桃园返回阳朔城,已是太阳落山时分。吃过晚饭,去观看由著名导演张艺谋参与策划指导的桂林阳朔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这是一个在当今堪称盖世艺术的大手笔,她以刘三姐的传奇故事为素材,依托民间传说中“刘三姐歌圩”原址的地形、地貌,以十二座远近错落有致的山峰为背景,以绵延两公里、宽五百米的漓江水域为舞台,以融于自然又超越自然的匠心,精心组织策划、汇集了近千名专业和群众演员,运用现代化的灯光、音响、舞美、服饰、道具,编排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场面。表演开始,朦胧中看到两岸渔火星星点点,农家渔民出工、下江的场景。不多时,江心一叶小舟缓缓而来,三姐站立船头,一亮歌喉,山谷回荡,继而几百个渔排云集江上,出现百舸竞发的宏大场面,不论舟船、渔排还是江岸,男女老少皆载歌载舞,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派欢欣鼓舞。热闹过后,舞台一阵宁静,随后江面出现弯弯月牙,嫦娥披纱依偎其上,时而沉思,时而翩翩起舞。寂静的天籁,月宫美景在琼楼玉阁、金碧辉煌的映衬下,寄托着漓江人民美好的向往和无限的情思。在这种奇妙的幻想之中,三姐在众歌者的簇拥下,与阿牛登上小舟,沉浸在大自然之中……
 
  1个多小时,不知是在看戏还是观景,又似身临漓江人民现实的生活之中,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壮族人喜欢唱歌,刘三姐是其中代表。她不仅美丽善良,有一副动听的歌喉,而且聪明机智、勇敢地与地方恶势力斗争,她在人民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又和桂林的山水融为一体。
 
  《印象′刘三姐》构思奇特,超出人们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运用漓江真景,把山、江、人物融入一个画面,将三姐置身于人民大众之中,而嫦娥奔月的美好理想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实景中演戏更反映入与自然和谐,一场精彩的艺术大餐,真、实、奇、幻、迷,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一大作将远远超过电影《刘三姐》的影响,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名牌。桂林山水加上这一系列文化的包装,也必将誉满天下,排行榜首。曾有学者考究刘三姐是否真有其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壮族人民的化身和形象在世人心目中产生的美好印象,《印象·刘三姐》起到了这一作用。(完)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