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思潮争鸣 > 内容
《他山攻玉》序(节选)
来源:本站 作者:马冀 日期:2019/3/30 浏览量:39003次
字体:     




他山攻玉》,顾名思义,是借他山之石,来攻内蒙古敕勒川地域文化这块玉,立足点是进行其它地区文化与敕勒川文化的比较研究。他山,近指山西、河北、陕西、宁夏等周边地区,远指祖国各地,同时还有与外国文化的相互比较。书中收录了作者伏来旺近年来考察国内、国外多篇文章,涉及我国11个省区的近百个地县和境外8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内容,使全书视野更加宽阔。读完书稿,感到本书在许多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特色之一,本书立意在于寻找敕勒川文化与各地文化的关联性、互动性。伏来旺紧紧抓住这个重点,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寻找相关的连接点、比较点。在河北邺城博物馆,作者重点关注敕勒川历史文化中涉及到祖籍在河北的赵武灵王和北魏重臣高欢。赵武灵王倡导“胡服骑射”,开中原民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先河。高欢让部属斛律金将军给大家领唱家乡广为流传的《敕勒歌》,为我们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斛律金为敕勒族人,祖籍在贝加尔湖一带,他本人出生、成长在朔州,即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高欢出生于怀朔镇,即今包头市固阳县。这首广泛流传于敕勒川地区的《敕勒歌》,当时生活在当地的敕勒人、鲜卑人、汉人等都耳熟能详。在此我们找到了内蒙古与河北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连接点。为了考察“走西口”的西口,作者在山西杀虎口新址、旧址和博物馆反复参详。在陕西榆林地区,亲身体验这里的地方艺术、风俗民情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共同点。两地的秧歌、社火、 “打玩意儿”、“二人台”的演唱形式大同小异;居民的饮食习惯也极为相近,如酸粥、捞饭、炒米、荞面、豆面拌汤、炖羊肉、猪肉烩酸菜等。对一些与内蒙古地域文化关系比较大的历史遗迹,虽然游人罕至,作者也不辞辛苦地爬山涉水实地考察。例如为了研究“隆庆议和”,他携大家弃车登山,终于寻找到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得胜堡古城,站在晾马台向下俯瞰,搞明白了选择在此处举行封贡仪式的原因;为了考察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与和平演变关系,还驱车探查了爆发“马邑之战”的马邑城。

特色之二,作者在把内蒙古敕勒川地区文化与外省、外国文化进行比较时,既充满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又充分显示出对其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尊重。在考察关东三省时,作者认真学习、思考满族、蒙古族、汉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比较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从中总结历史经验。在考察江西时,作者透过客家人的历史,看到了移民文化的重大作用。来到贵州,作者津津有味地体验这个多民族的省份的独特风情,对当地苗、布依、侗、水、毛南、仡佬族等民族的贡献给予肯定。游览河北涿州三祖堂,作者对涿鹿人将黄帝、炎帝、蚩尤三祖并立的思维十分赞赏。他指出: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过矛盾、冲突、流血、战争,也有过团结、互助、和睦、相融,而后者始终是民族发展的主流。唯其如是,中国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五千年前,黄帝与炎帝在涿鹿打过仗,还是在这块地方,黄帝与炎帝联合打败了蚩尤,之后三大部族逐渐走向了联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团结、大统一,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将黄帝、炎帝、蚩尤三祖并立,符合56个民族共同的心愿,符合时代的要求。

对于世界各地、各国的文化,作者同样抱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胸怀,虚心学习,区分优劣,择善而从。游历东南亚,作者思考:新加坡国虽小,但可学之处很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虽穷,也有可学之处。世界之大,国家众多,民族多样,风情各异,有的生活在陆地,有的依托着海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自热爱生他养他的热土。各国文化虽有差异,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都应吸收、借鉴,为此要增强相融性,克服排他性。参观澳大利亚、新西兰,作者体会到:学习别人的长处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它国的经验要结合本国的国情。经验不是“收购站”而是“加工厂”,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研细究。对于国情不一,社会制度不同的经验,更要对照国情认真分析,既要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又要明白“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的道理。作者评价美国社会,认为美国不是地狱,也非天堂,有的方面可学,有的方面不可学。并且条分缕析,逐一评价,显示出客观、科学的态度。

特色之三,从文体学角度看,本书是散文体游记,但是又具有调研报告的色彩。作者边走边写,现蒸热卖,往往刚刚离开参观点,上车就开始构思,一到宾馆就开笔撰稿,资料是第一手的,感情是真挚、新鲜的,具有游记体浓郁的抒情性。然而由于本书重在考察各地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所以很多文章似游记又似调研报告。作者在游览重要景点前,往往查找资料,做足功课;参观过程中观察细致,实地勘察,力求与相关资料对照参考;撰写时引用资料力求翔实,每到一地,必叙述其山川地理、城市人口、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等;文章结尾往往概括总结,上升为理论。例如游览河北省,景点多、资料多、感想多,作者便用整整一章的篇幅,归纳出燕赵文化的七大亮点,并且逐一分析对我们的启示。这显然是调研报告的写法,却恰好弥补了游记体的不足。把游记散文与调研报告结合起来,却没有调研报告的枯燥,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特色之四,在资料运用方面,能够把眼前所见所闻的现实资料,与历史记载、民间故事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描写景点如在目前,尤其重视历史遗址考察,使人具有感性认识;引用历史资料注重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满书卷气,使人增长知识;记民间故事、街谈巷议,使人品味民风民俗,具有趣味性。例如游览晋祠,在描述自然风貌的同时,详细考证自桐叶封弟以来的历史演变资料,旁征博引,又引用多种民间传说,生动展现了晋祠数千年的历史。参观山西清徐醋厂,在叙述所见所闻同时,追溯中国人从发明醋到开发一系列醋产品的过程,堪称一部简略的酿醋史,顺便还考证了“醯”字的流变和山西人被称为“老醯”的根源。读来令人既增长知识,又兴味盎然。作者写扬州之美,不止写“烟花”之美,而是抓住湖、园、竹、石、食、楹联几项,逐一考证,都能引人入胜。

作者在广西初次接触令人眼花缭乱的海洋生物世界,各种鱼、鳖、虾、蟹、贝目不暇接。却从少年时代“珊瑚是树”的错误概念说起,直到四十多岁,才明白“珊瑚是虫”,进而详细介绍有关珊瑚的科学知识。游福建省,记录武夷山和彭祖的故事,意在歌颂劳动人民的力量。这些文章不但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趣味性,都能够很好地表达主题。

特色之五,作者有意识地学习《史记》,力求融论断于叙事之中。文章熟练运用叙事、抒情、议论,转换自如,一气呵成。例如,来到河北邯郸,不能不说赵武灵王,作者满怀对这位战国英主的感情,如数家珍地叙述他推行“胡服骑射”的历史,进而发表议论:“赵国在战国七雄中占有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西北高原以畜牧业为主,邯郸附近的内地以农耕为主。高原边地多少数民族,内地多汉族,因此,赵国具有平原文化与高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的二重结构。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对赵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赵武灵王作为中原地区的封建君主,能够主动地向北方游牧民族学习一技之长,难能可贵。这一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福建看茶道表演,罗列各家对茶道精神的争论,进而提出自己对茶道精神的理解: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是“茶道”的核心。诸如此类具有独到见解的议论,在本书中并不少见。

游俄罗斯,作者在震惊于其国土辽阔、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的同时,重点考察其历史,特别是回顾苏联由成立到解体的全过程,叙事中融入感情,感情中又有思考,思考中总结教训。总之,作者善于运用夹叙夹议之法,叙事清新流畅,抒情真挚自然,议论深邃睿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特色之六,文中缀诗,文诗结合,珠联璧合,充满诗情画意。作者文章中不但旁征博引古代诗词及楹联,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大量的自作诗词。伏来旺幽默地说:我的诗是在汽车上、飞机上颠簸出来的。这些诗词与文章内容契合无痕,给全书增色不少。我们写文章都有体会,往往是叙述不足加以议论,议论不足加以抒情,抒情不足,一寄于诗。本书也是如此,全书有作者触生情、即兴自作诗词82首,每一首都与文章紧密结合,与文章内容互补。

例如,作者登鹳雀楼时,因电梯维修暂停使用,七十多米高的楼梯,只能拾级而上,这对一个有多年腰疾的古稀老人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作者在王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的激励下,在同行者的牵拉相助下,竟然一鼓作气登上顶层。他举目远眺,华山高耸入云端,黄河九曲奔东海,不免激发诗兴,也作了两首绝句,其一云:“高耸黄河畔,盛名贯九州。登临思舜帝,华夏第一楼。”还有一些诗作充满童心童趣,如《菲利浦岛观企鹅》:“澳洲小岛望群鹅,身小体憨本事多;情侣并肩晨下海,雌雄结伴夜归窝。组团为伍搏涛浪,列队成行跨岸坡,听到掌声心惬意,一摇一晃唱欢歌。”

作者游井冈山,学习杜甫叙事诗风格,写下五言长诗:“初冬入罗霄,驱车上井冈。阴雨已四日,深山出太阳。峭峯依天立,碧溪绕农庄。秋去林丛茂,冬来松柏香。细水环茨坪,祥云罩黄洋。百鸟枝头叫,杜鹃换时装。奇花映翠木,霓彩耀楼堂。干道红灯挂,广场旌旗扬。客居红盛馆,服务甚精良。竹筒红米饭,瓷坛南瓜汤。乡土老俵菜,四特宴宾郎。举杯思红帅,对饮话沧桑。乱世国有难,伟人出湘江。韶山农家院,红日照东方。秋收暴动日,率部进红乡。坚持党领导,兵民齐武装。农村围城市,政权赖钢枪。运用兜圈术,游击打豺狼。劫富分田地,穷人喜欲狂。星火燎原势,照亮南北疆。精神传万代,思想放光芒。”

伏来旺同志与共和国同龄,恰逢七十寿诞之际,出版本书,笔者想以此序文权作小小贺礼。作者在其去年出版的大作《品味人生》中,用一首诗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充满哲理,我想借用此诗向他祝福:“嫩叶鲜枝敬老根,源头活水潤心灵。识人练事积学问,立业博知聚贤能。施政勤廉襄盛世,齐家孝悌树和风。养生有道身心乐,灯火万家旺气升。”

是为序。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