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专题 > 内容
紧扣文化主题 深入展示敕勒川文化 ——敕勒川博物馆积极提升服务能力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日期:2020/1/31 浏览量:3165次
字体:     



作为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的载体和成果展示的窗口之一,敕勒川博物馆承载着传承和弘扬敕勒川地域文化的重要任务。敕勒川博物馆内从汉、北魏、唐、辽到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珍贵文物,不仅演绎了敕勒川地区从游牧到农耕转变的全过程,更将这里沧桑巨变的故事,融入各民族矛盾、冲突、交融、合作的过程。

   敕勒川博物馆成立于201110月,为内蒙古博物院分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座以区域性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博物馆。开馆八年来,敕勒川博物馆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抓党建、转作风、谋业务、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展陈布置,强化服务意识。近年来,博物馆紧跟时代需要,精心打造贴近群众的服务项目,成为本地区重要的教育示范基地。另外,敕勒川博物馆十分重视加强自身队伍建设,通过严格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博物馆的综合管理能力,为创建一流博物馆不懈努力。敕勒川博物馆还积极开展交流、学习、联合展示等活动,扩大博物馆的对外影响力。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使敕勒川博物馆成为敕勒川地区屈指可数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立足敕勒川弘扬本土文化

   敕勒川地区历史悠久,多个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各自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时,这里又是民族融合之地,各民族在这里有战争,有和平,最终通过和谐与统一,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发展,创造出团结、统一、和谐的爱国主义情怀。从文化的角度看,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同生共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汇相融,多元文化在这里汇聚成一首慷慨激昂的乐曲,从古唱到今。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部分文化被写进历史,而另一部分则融入平常百姓的生活中,以民间习俗的形式保留下来,并在百姓中代代相传,传承至今。这部分民俗文化经过发展与沉淀,有的隐于平凡,成为不为人们所在意的家常里短,有的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敕勒川博物馆收藏的各类文物真品、图片、书画以及民俗物品约3000余件,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展现了敕勒川文化多姿多彩的历史脉络,也从正史的角度,慷慨激昂地演绎了敕勒川地区厚重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西口文化和黄河文化。而想要更加细腻的了解一方土地上的民情、风貌,民俗文化则是当仁不让的最佳选择。通常意义上讲,民俗文化包括风俗、游戏、谚语、戏曲等,是外界了解敕勒川文化最浅显的窗口,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汇聚成型的集中展示。结合本地实际,敕勒川博物开设民俗文化展示,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也是让展陈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高屋建瓴的诠释。

   2019年,敕勒川博物馆在原有展陈设置的基础上,重新对民俗展厅进行规划、布置。通过设置实物场景、新增陈展内容等多项手段,将多元、厚重的地域文化通过直观、简单、明了的民俗文化表现出来。作为敕勒川地域文化中最“亲民”的一支文化,民俗文化不仅体现了敕勒川文化多元、开放、包容的特性,更是民族团结、相融、互助的有力佐证。为使布展内容真实、充分的反映出敕勒川地区的民俗文化,敕勒川博物馆精心策划,多次开展论证活动,并与多部门联合,发起民俗物品捐赠活动。2019926日,“70年——我们的家”民俗实物成就展在敕勒川博物馆展出。展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通过6个时代的民居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民俗厅大量运用硅胶等身像,通过一个个逼真的面孔、生动立体的场景,转述着一方土地上的风土人情。踏入博物馆民俗厅,生活习惯、民间技艺、曲艺游戏、传说故事等都成为参观者极受欢迎的内容。在民俗长街上,敕勒川地区的民间技艺、买卖经营及日常生活场景活灵活现,使参观者恍如回到从前。

   精致的圐圙、栩栩如生的剪纸、雕花的马鞍……无不展现着民俗之美,其中一些与当地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犹如身体中的血液,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茶汤、面塑、剪纸、布贴、书法、美术、糖画、景泰蓝等手工艺作品,以及阴把缠枪、吴式太极剑等传统的民间技艺,经过传承与发展,有的甚至已上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根脉和文化灵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截止目前,土右旗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项,自治区级传承人15人。

    在民俗展厅,而最受老百姓喜爱的还属“二人台”。古敕勒川的核心地区土右旗被命名为“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这里的二人台艺术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创始人云双羊在“打坐腔”的基础上,与晋陕边民的说唱艺术相结合,形成“风搅雪”的艺术形式。唱词与语言也采用蒙汉语相结合的手法,表演风格风趣幽默。流传至今的《走西口》等经典曲目在民俗厅的二人台舞台上,通过现代化的声光幻影成像技术,展现在参观者眼前,不仅是参观乐趣的提升,更是布展档次的提升。与此同时,展厅还设置“中国最大二人台曲目库”,参观者可随机点播、选听自己喜爱的曲目。

    在民俗展厅,展示的极具地域特点的手工艺作品与民俗厅的场景相配合,真实还原了本地区人民的生活风貌。作为敕勒川文化的展示窗口,将民俗文化全面展示给观众,即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众的引领、启迪与教示。

   

    二、紧跟时代号角锐意进取创新   

    为了深入展示敕勒川文化研究成果,敕勒川博物馆积极提升管理水平与科技展示能力,通过集思广益,转变工作思路,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地区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参观者的欣赏要求,使博物馆成为北疆博物馆行列中的明珠与亮点。

   为展示敕勒川地区70年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敕勒川博物馆依托本地区文化优势,积极发动民间群众捐赠文物及民俗物品,将司空见惯的、埋藏在民间的文化,提炼、发掘出来,从另一个侧面宣传敕勒川文化。通过发动民间力量,不但丰富了博物馆的展陈内容,更让“文化”这一理念在全民中得到了普及。针对征集来的文物,博物馆集中保存、统一管理、有效利用,不仅丰富了展品,更让一批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得以为后人所铭记。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民俗展品来自群众,更使展览具有说服力与亲和力,可谓一举多得。

   为避免浪费与重复建设,敕勒川博物馆积极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根据现实情况,有效调整工作,使展陈内容符合参观者的要求。针对内容设置上存在的不足,2019613日敕勒川博物馆召开“历史展厅改陈方案论证会”。本次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对博物馆展品、布展陈设及软硬件服务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及对策。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伏来旺会长在论证会上指出:自建馆以来,敕勒川博物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实现了很好的教育功能,但在反映历史沿革上表现不够明显,对历史领悟不透彻;下一步的整改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开宗明义,理清历史发展脉络;二要突出特色,将草原与中原、游牧与农耕、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三要展示亮点,将秦汉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明朝时期的“隆庆议和”、斯诺觉醒点等事件重点打造,用心设计;四要力求准确。设计单位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一步论证研讨。

   为使博物馆展览不断完善,达到最初设计效果,201910月敕勒川博物馆针对新增“民俗实物成就展”运行情况,适时召开“敕勒川博物馆民俗实物成就展厅整改座谈会”。根据征集的反馈信息,结合参会专家的意见,拾遗补缺,并制定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一是展览图片的浏览顺序要按照一个方向进行修改;二是要增加硅胶像,丰富场景,突出时代感,硅胶像要根据特定的故事情节、生活场景、民族特点进行制作;三是要细致甄选照片,保留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四是要加大征集力度,进一步充实陈展内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博物馆发展的不竭动力。敕勒川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实践、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新时期下,现代博物馆的奋进之路。 

 

    三、结合自身优势加强合作交流

    文化需要开放与交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开扩眼界,积累经验。虽然博物馆的最终作用是展示,但在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也不能止步不前,做孤芳自赏的“老顽固”。敕勒川博物馆放眼外界,通过交流与合作,主动提升档次,努力找准自身定位,使展览内容、展览项目、展陈布置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得到不断提升。

    敕勒川博物馆主动积极与各地馆藏机构建立联系,通过参观、合作、交流与学习,加强与各地博物馆的合作,学习别人的长处。20198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华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的祖国——大型老报纸展”和“柔情傣乡水的民族---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展”在敕勒川博物馆开展。大型老报纸展,由敕勒川博物馆与民间收藏机构——申雨林藏报馆合作共同展出。该展览浓缩历史,再现过去,让更多群众进一步了解了历史,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进程中走过的光辉岁月,展出300多份老报纸,它们浓缩历史,穿越时空,再现过去的时光,让我们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进程中走过的光辉岁月,见证了伟大祖国70年的辉煌历程。“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展”,则由敕勒川博物馆、西双版纳州民族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展出了反映傣族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内容的藏品154件套,全面系统的向敕勒川地区群众展示了西双版纳傣族的文化生活、宗教信仰、农耕文化和水乡文化。

    将外地展览引进来的同时,敕勒川博物馆也将本地文化带到区外。201973日,受十堰市博物馆邀请,在十堰市博物馆举办“敕勒翰墨劲·楚地丹青香”敕勒川博物馆馆藏名家书画作品联展,使本地优秀文化得以传播。

    另外,敕勒川博物馆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世界各地人士前来参观,扩大敕勒川文化影响力。201992日,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二十余名外宾来到敕勒川博物馆进行文化交流,从史前文明到游牧文明,再到民国初期的革命风暴,参观者不仅对敕勒川地区风土民俗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发出啧啧赞叹,同时也让敕勒川文化随着交流团远播海外。

   此外,博物馆积极吸引外围优秀展品入馆设厅参展,此举既起到了聚拢地方文化的作用,同时极大丰富了展陈内容。目前博物馆的内蒙古根雕博物馆和王德恭书法作品馆就是博物馆与本地名人、大师合作,共同创立的展馆。不但拓宽了展览范围,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也使博物馆的社会展示功能不断增强。  

    在不断创新博物馆展陈业务的同时,敕勒川博物馆还积极向其它博物馆取经。在包头市博物馆参观学习期间,业务人员掌握了该馆的库房管理制度以及各类文件、藏品资料的分类保管办法。另外,包头博物馆的《天骄忽答—成吉思汗家族的姻亲阴山汪古部文物展》《大青山抗日烽火展》以及《包头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阶段性成果展》等优秀展览,既是业务指导,也是思想启迪。

 

    四、强化队伍建设树立品牌形象

   敕勒川博物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采取多项举措,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2019年,敕勒川博物馆在新一届党支部的带领下,切实履行好党建职责,全体党员干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发扬“凝心聚力、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勤于奉献”的精神,为博物馆的发展尽心、尽力、尽责。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敕勒川博物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开门搞教育,坚持问题导向性,切实把为民服务解难题落到实处。通过“开门纳谏”,广泛征求意见,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场馆布展存在的缺陷以及党员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侵害人民群众利益、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征求意见并积极整改。敕勒川博物馆还积极发挥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旗帜、模范、带动作用,倡导全体党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从而带动全馆人员积极进取不断提高服务本领,使博物馆成为广大工作人员乃至全社学习进步的课堂。

   敕勒川博物馆适时开展创建活动,领导班子积极落实民主集中制,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在整个队伍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敕勒川博物馆还在广大工作人员心中牢固树立各项意识,通过优化服务环境,树立打造一流文明的参观环境的服务意义;通过强化自身修养,树立品牌形象意识。通过制度建设,树立科学管理意识。通过安全教育,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一系列“意识”引导,敕勒川博物馆积极强化队伍建设,使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从自身做起,以身做责,配合博物馆各项业务的开展。

   通过取经、比较与学习,敕勒川博物馆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建设,保障服务设备安全、有效运营。与时俱进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增设多项服务项目,增加必要自助服务设施和参观休息区,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与服务品质。敕勒川博物馆不断完善、规范各项管理制度。2019年新制定出台了《敕勒川博物馆考勤管理制度》《敕勒川博物馆财务管理制度》《敕勒川博物馆带班领导岗位职责(试行)》和《敕勒川博物馆党支部“三重一大”会议制度(试行)》等十余项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形成了制度管事、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为使全员树立安全意识,敕勒川博物馆制定相关制度,对场馆内的设施、设备、程控线路等定期检查。电梯、消防室、配电室、监控室、空调机房、安全通道及各展厅声光电设备、设施的运转情况等都在查检防控范围。通过定职、定岗、定制度,定期排查,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不留死角,确保万无一失,为建立一流场馆提供重要保障。另外,博物馆还外请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场馆内关乎生命安全的机械设备进行安检与知识培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常用设备的故障和日常维护做现场教学,提高场馆内风险防控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在全馆人员心中树立安全大于一切的观念意识,通过降低隐患,提升安全指数,为广大参观者营造安全、舒适的活动环境。  

   敕勒川博物馆在完善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同时,对讲解人员自身形象素质不断提出新要求。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灿烂辉煌,同时礼仪也是中化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员本身为文化宣传的使者,其自身素质与礼仪风貌、形为举止,如同博物馆中的展陈一样,代表着博物馆的档次与品位。另外,作为博物馆的窗口形象,讲解员是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参观质量。为此,敕勒川博物馆组织开展讲解员礼仪培训活动,从仪容、仪表、妆容示范,到讲解员的待人接物、言行举止都进行了规范、校正和指导,为日后更好地提供服务夯实了基础。与此同时,在讲解员中开展评比活动,使讲解员树立竞争意识、先进意识、能动意识,提升讲解员讲解技能,展示一线先进讲解人员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20191月敕勒川博物馆组织全体讲解员参加“讲好本土故事·展现时代风采”讲解员大赛。通过发挥创新性与自主性,讲解员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服务内涵。

    博物馆在提升全员业务水平的同时,十分重视增加内部文化宣传及人心凝聚力。博物馆通过开设文化大讲堂活动,将外出的学习经验、优秀员工的工作心得,做为教学内容,在工作人员间传播,彼此学习、借鉴,让广大工作人员受益匪浅。这既是树立博物馆内部,同时也是业务能力与业务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据悉,文化大讲堂的开展,在带动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学习与交流,将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分享给其他人,不仅锻炼了讲解员的研究能力、应对能力、自主创新意识,更对改进服务质量,树立品牌形象大有脾益。

   在提升服务能力上,博物馆还针对服务对象,开展建立了多层次文化志愿服务队,并与多家机构建立了志愿服务合作关系。同时完善志愿者管理机制,组建了以青年为主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岗,以小学生为主的“小小讲解员”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多层次服务梯队的建设,可以全方位服务不同人群。

   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共同建设,敕勒川博物馆的品牌形象不断树立,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在新形式下推动博物馆向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五、传承优秀文化普惠教育示范

   敕勒川博物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文化宣传与思想教育活动,建馆8年来,利用历史厅、革命史厅、民俗厅等文化展示功能,采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开展多项科普宣传与教育活动,免费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习俗教育融于各项活动之中,逐步成为敕勒川地区重要的思想教育基地。敕勒川博物馆还不断从思想情怀及价值取向上引导广大民众,充分发挥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的功能。

   2019年,博物馆积极开展系列社教活动,分别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六一、中秋、国庆节假期间举办了《春满敕博·悦及万家》《缅怀先烈忆初心·传承精神勇担当》《点燃读书热情·共度温馨六一》《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筑牢北疆禁毒防线》和《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等活动,举办了第十四、十五期“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培训小讲解员80余名。还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举办“博采众长·诗书为伴·不负芳华·砥砺前行”为主题的庆祝表彰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敕勒川博物馆开展了流动博物馆活动,让博物馆主动走上街头,服务广大群众。在中秋节期间,首次开启了夜场,举办“爱在中秋·相聚敕博”和“诗意中秋、共品茶香”主题活动。在国庆期间,博物馆又开展“国庆乐博园”活动,向祖国70华诞献礼。为了全方位展示敕勒川博物馆的社教及宣传功能,博物馆还开设微信平台,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弘扬敕勒川文化。

   博物馆积极搭建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成为多家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019625日,敕勒川博物馆与土默特右旗禁毒委携手,开展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警醒广大群众远离毒品,提高未成年人的禁毒意识,最大限度的遏制新吸毒人员的滋生。开展此次教育活动,旨在从青少年抓起,强化青少年的禁毒、拒毒、防毒意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全民禁毒的良好社会氛围。

   敕勒川博物馆还把文化与科普相融,科技与历史同展,教育与惠民并行,发挥科普基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已成为推动地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2019年,在自治区科协下发的《关于公布2019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科普示范社区、科普示范e站的通知》中,敕勒川博物馆获批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与此同时,敕勒川博物馆被包头市授予市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标志着敕勒川博物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迈上了新的台阶。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