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脉 > 内容
固阳境内以召命名的地方
来源:本站 作者:刘昊征 日期:2023/2/2 浏览量:459次
字体:     

  

     “召”是藏语,本意为兄长、尊者;引申为佛像。佛像与寺庙紧密相连,因此,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以“召”代称寺庙,召庙并称。明代,阿拉坦汗统治阴山一带,引进藏传格鲁派佛教,并以法律手段维护其唯一合法性。阴山地区随之成为整个蒙古地区的佛教弘法中心。清代,阴山地区延续了蒙古土默特部崇尚藏传佛教的热潮,当地寺庙建设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达到顶峰,数量近400座。近代,由于社会动乱,寺庙经营难以为继,渐趋衰落。据统计,阴山地区现存藏传佛教寺庙仅为85座。固阳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管辖,位于阴山北麓。有清一代,该县境为乌兰察布盟茂明安旗和乌拉特东公旗领地。清朝康乾时期,蒙地藏传佛教盛行,各部多建召庙,固阳县境内即存有此类寺庙遗址。因此,县境内出现了以“召”命名的地名。这些地名有十多处,既有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也有自然村名,如金山镇的东召沟、前召沟、后召沟、召沟、召地、大召沟、小召沟、召壕等,西斗铺镇的召沟、召沟门、前召沟、中召沟、后召沟、召山、召塔等,银号镇的小召子等。

      一、金山镇境内以“召”命名的地名

      金山镇境内以“召”命名的地名有10处。现分别介绍如下。

    1.东召沟、前召沟村、后召沟村东召沟位于金山镇百彦沟一带,是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与其对应的西召沟位于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在这道沟里有2个以“召”命名的自然村,即下十二分子村民委员会前召沟村、后召沟村。这三个地名都是因为一个叫“杭格勒召”的召庙而得名的,这个召庙也叫东召沟庙。在后召沟村东北约600米的河槽西侧台地上,有一座召庙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庙址北邻近包固一级公路,距公路旁的乌拉特前旗南五分子村约7公里。庙址周边地型为低矮丘陵,东侧紧傍一河床,该河为季节性河流,自北向南流经庙址东侧,汇入后召沟村前的大河床内。召庙遗址坐西北朝东南,由5处房屋基址构成。周边地表采集有清代青花瓷碎片、铜纽扣等遗物。据《乌拉特中旗志》记载:“东公旗历史上尚有记载的7座庙宇,今地属邻近旗县市……补尔嘎苏太庙(东召沟庙)蒙古名‘杭格勒召’。黑亚苏木属庙。”《乌兰察布史略》也有记载:“东公旗在三公旗中,所辖召庙最少。共修建8座庙……补尔嘎苏太庙(东召沟庙),亦叫‘杭格勒召’,系黑亚苏木属庙。座落在现包头市固阳县霍几尔沟乡,起初有10余名喇嘛,1926年遭土匪破坏,解放后被拆除。”霍几尔沟,又称忽鸡沟,蒙汉语地名,即有碱的河沟。固阳县曾在该地设忽鸡沟乡,2005年撤乡并镇,该乡与九分子乡并入金山镇。召庙于民国15年(1926年)毁于匪患。

      2.召沟、召地村、大召沟村、小召沟村召沟是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位于金山镇冯湾村民委员会益民新村北约5.3公里的山内。在这道沟里有2个自然村以“召”命名,即协和义村民委员会大召沟村、小召沟村。大召沟村已经整村搬迁,村民被安置在召地村民委员会东关井村,属于自然消失地名。此外,在包固一级公路固阳西收费站西侧有一个自然村叫召地村,属召地村民委员会管辖。这几个地名都因布拉格庙(全宁寺)而得名。召地村所处位置正好是这个召庙的膳召地,故而得名。布拉格庙址周边为低矮丘陵,召沟河槽流经该庙址东侧和南侧。庙址南北长约220米,东西宽约170米,面积为3.7万平方米。遗址整体保存较差,仅残存地表遗迹。其周边地表散落有大量清代碎瓷片和砖瓦残件。庙址由7处房址、4处院址(圐圙)、1处半环形土壕沟和1个石头堆构成。据《乌拉特中旗志》记载:“布拉格庙,清廷赐名‘全宁寺’,蒙古名‘活特勒阿木尔古勒克齐’,又作合突勒阿麻勒及古拉齐召、呼特拉阿毛尔吉勒沁召、补拉格庙。黑亚苏木属庙。”《乌兰察布史略》记载:“布拉格庙,清廷赐名‘全宁寺’,蒙古名‘活特勒阿木尔古勒克齐苏莫’,又作‘合突勒麻勒及古拉齐召’,座落在现固阳县公义明村北山。系黑亚苏木属庙,有一位沙布仁,20多名喇嘛。民国15年(1926年)被独立队烧毁,喇嘛四散。”

      3.召沟、召壕、召沟村召沟、召壕是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召壕其实也在召沟内,属于同一自然地理实体地名的不同称呼。协和义村民委员会召沟村就在召沟附近。在召沟村北约1.3公里处,大脑包山南侧的一个山湾内,有一处召庙,面积约5.8万平方米。召庙遗址周边地势为低矮的丘陵为主,东边距离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固阳县大仙山石刻约6公里。遗址由北侧的佛殿,南侧的5处当地人称为“圐圙”的石圈基址,2处石堆和2道石线等遗迹构成。地表散落清代白釉、青花釉瓷片和少量的青砖建筑构件。

      2016年,召沟村村民王志忠回忆,召庙正殿在解放前损毁,西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除,建筑材料被运回县城兴建戏园;西殿曾有匾额,寺名为广化寺;上世纪四十年代,召庙曾被用来办学,校长姓白,有姓侯的老师任教。斯庆毕力格在《茂明安旗寺庙建造概况》一文中记载:“关于茂明安旗的后玛尼图庙、前玛尼图庙、哈布塔盖吉萨庙的建造时间没有记载。因三座庙很早就被毁,所以也没有人知道其详情了。今经考察了解,建在现固阳县政府所在地金山镇西北十五公里处的山脉阳面的是前玛尼图庙;在其后另有座山,后玛尼图庙就建在此山的阳面。后玛尼图庙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只剩下残垣断壁。”“1948年在此庙建立一所小学……教师是伊盟中学师资班毕业的二、三位学生,校长是白凤岐……1952年土地改革时,将前、后玛尼图庙的土地划分给固阳县管辖……根据前玛尼图庙的一个用蒙古语诵经的吉日嘎勒的喇嘛介绍,前玛尼图庙是用蒙古语诵经和进行佛事活动的。”该文所述前玛尼图庙址与此处召沟庙址位置相当。文中记载上世纪四十年代前玛尼图庙曾建有学校,并有白姓教师,与当地村民所述相同。另外,“玛尼图”汉译为“有玛尼石的地方”,“玛尼”即藏语“经文”的意思。后召沟庙址东邻大仙山,有清代石刻,内容为藏文、梵文、蒙古文藏传佛教六字真言或经文,与召庙命名相符。《 绥 远 通 志 稿 》 有 关 于 广 化 寺的 记 载 , 分 别 为 西 广 化 寺 、 中 广 化寺、东广化寺,其中,“西广化寺在萨拉齐县属沙尔沁村北,大青山一孤峰之阳。”“中广化寺在归绥县治西百 余 里 , 珠 尔 沟 村 , 故 一 称 珠 尔 沟召。”“东广化寺在归绥县治西八十里,大青山之喇嘛洞沟,故一称喇嘛洞召。” 从三座召庙所处地理位置看,固阳境内的广化寺与它们并没有关联。固阳境内的广化寺在《绥远通志稿》同样有记载:“补红呢脑木格塔圪沁召(俗名广化寺),在乌盟茂明安旗治西南一百里,建筑年月未详,喇嘛七人。”《内蒙古中西部垦务志》则记载了这座召庙放垦召庙地的事迹:“民国14年(1925年)106日固阳县公署派员前往广化寺,会同主持喇嘛单金潮格落勘收该寺报垦地。广化寺报垦膳召地坐落在固阳城西北二十里处,长宽各八里许,东至跑马路,西至东公旗大路,南至通包头大路,北至脑包山,除去山河道路不堪耕种地外,约有可垦地九十顷……广化寺地自民国14年(1925年)12月开丈,至15年(1926年)5月放竣,共计放地八十七顷八十六亩一分。”文中“膳召地”四至与召沟庙址四周地理位置相符。据此推断,召沟村附近的召庙遗址即广化寺,也叫前玛尼图庙,是茂明安旗属庙。


      二、西斗铺镇境内以“召”命名的地名

      西斗铺镇境内以“召”命名的地名有7处,分别介绍如下。

      1.召沟、召沟门村、前召沟村、中召沟村、后召沟村。西斗铺镇境内的召沟是一个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沟口位于西斗铺镇大二分子村委会坝梁村东北约2公里处。这条沟里有4个自然村以“召”命名,即大二分子村民委员会的召沟门村,刘伟壕村委会的前召沟村、中召沟村、后召沟村。这些地名均得名于召沟内的蛮庆召。蛮庆召位于刘伟壕村民委员会阳坡村东北,召沟河床北岸,距阳坡村1.1公里。庙址东西180米,南北166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0.54万平方米。庙址由15处大小不等的建筑基址构成。庙址地面建筑全部损毁,仅留存残基,召庙整体规模和形制尚能辨识。从庙址留存基址观察,整座寺庙大体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位于东侧,西侧分布有僧房。庙址南北两侧山顶有4处敖包遗址,其中,南侧山顶3处,北侧山顶1处。庙址地表散落有清代白釉瓷碗器物残片、建筑构件等,采集到石制烛台(长方体状,一面钻孔)数枚。《固阳县志》对该处庙址有记载:“在县城西20公里坝梁乡境内有座喇嘛庙,叫蛮庆召(因第一任喇嘛叫蛮庆而得名),又叫‘广灵寺’。此庙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寺中喇嘛最多时达500多人……民国31年(1942年),国民党游击队史永胜部路经此地,正值严冬,士兵焚烧经卷取暖,不慎将门窗燃着,名盛一时的‘广灵寺’毁于一旦。”但县志所载建庙时间没有明确的依据。据《内蒙古中西部垦务志》记载,民国14年(1925年)12月,“又放茂明安旗蔓荆召膳召地,此地段由该召达喇嘛自动报垦,原报大小两段地,由固阳县知事兼办丈放,计放出生熟荒地九十顷。”这里的蔓荆召就是《固阳县志》中记载的蛮庆召,并且明确此处召庙为茂明安旗所属。《绥远通志稿》记载:“德圪沁脑木呢阿拉必持更德勒圪罗古勒沁召(俗名阿拉麻弥图庙),在乌盟茂明安旗治西南一百里,建筑年月未详,喇嘛八人。”“阿拉”是蒙语“后”的意思。与阿拉玛尼弥图庙对应的即前玛尼图庙,也就是金山镇脑包山下的召沟庙址,这就排除了二者为同一召庙的可能性。通过文献比对可知,前、后玛尼图庙相距不远。经实地考察,西斗铺镇召沟庙址位于金山镇召沟庙址西北约5公里处,从该庙向东翻越榆树坝即到金山镇召沟庙址所处的脑包山。据此推断,该庙址即德圪沁脑木呢阿拉必持更德勒圪罗古勒沁召,俗名阿拉麻弥图庙(后玛尼图庙),汉名广灵寺,当地人称蔓荆召或蛮庆召。

      2.召山、召塔在西斗铺镇忽鸡兔村民委员会召塔村西北1公里处有一处召庙遗址。庙址北边靠山,当地村民称之为召山。庙址已被开垦为耕地,有东西向田间小道横穿其间。地面散存青砖等建筑构件,与境内其他庙址遗存建筑构件类同,初步判断为清代建筑,具体建筑年代不详,亦未发现相关文献记载。


      三、银号镇境内以“召”命名的地名

      在银号镇西营子村民委员会有一个自然村叫小召子。小召子村西北有一处召庙遗址,庙址北为山梁。庙址现为一块空地,与村民住宅相连。庙址分正殿和二殿。二殿残存南墙一段,石块垒就,高约1米,长约3米。庙址部分建筑构件在村民住宅附近堆放,与境内其他庙址建筑构件类同。村民院中放置石碑1块,右下侧残缺,为召庙遗物。石碑高130厘米,宽70厘米,上方刻有3行藏文经文,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心咒、文殊菩萨心咒和金刚手菩萨心咒。召庙北山沙岩石上有米拉日巴浮雕。李敦先生在《小召子史话》一文中记载:“寺庙有一个正殿,一个二殿。正殿是两层,二殿是一层。正殿长二十八米,宽二十三米,高九米。二殿长二十八米,宽二十米,高六米。两个殿总面积为一千二百零四平方米。”“殿内……佛像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大佛,八米多高,头部伸入二层,脚部入底层。还有十八罗汉塑像……墙壁上彩画着一些神话故事……”“这个召的前后各立一个石碑,石碑上有用蒙文雕刻的建召等内容。在东西两侧各建有一个白塔……在召的邻近盖有十几处僧房,经常住召的大小喇嘛有三十多人,执管召事的有一个名叫虎壁立干大喇嘛。”李敦先生在文中记述到,民国15年(1926年),土匪游巴子向召中喇嘛索要钱财未果,放火烧毁正殿。喇嘛随即将二殿拆毁,携带财物在后草地假设营子兴建一小召。《内蒙古中西部垦务志》记载了固阳境内莫尔根召庙地的放垦:“民国12年(1923年)1月,固阳县知事书蕃亲赴莫尔根召劝令大喇嘛报垦该召四约地,大喇嘛允由茂明安旗出具报地印文……此段地从是年2月开始丈放,共计放地三百零五顷八十八亩,至民国26年(1937年)2月,仍有丈而未放地一百零一顷七十二亩一分。”“民国14年(1925年)9月,莫尔根召大喇嘛报垦该召三约地。……莫尔根召报垦三约地坐落在固阳县东七十里,东至西南壕河,南至召山,西至董家塔河,北至白脑包,东西宽八里,南北长十五里,除去山河道路以外,可耕净地约有三百八九十顷,土质肥沃,熟荒地参半,该地离固阳较近,由固阳县公署丈放……该地自民国14年(1925年)12月五当召16日开始丈放,共计放地三百五十顷八十二亩九分。”这里的三约地四至地在固阳县银号镇东北,西南壕、董家塔是固阳县银号镇自然村名,在庙址西北。白脑包位于银号镇西营子村北。召山即庙址所处位置。小召子并不是召庙的真正名称,而是后来在此定居的移民根据村落曾有召庙这一史实而命名的。《固阳县志》记载:“清乾隆十四年(1750年)以后,境内先后建起较大的寺院有广觉寺(俗称五当召)、广灵寺(俗称蛮庆召)、莫尔根召等……从清嘉庆年间,到民国38年的150余年中,除莫尔根召、小召子于民国15年(1926年)被土匪放火烧毁外,广觉寺、广灵寺一直香火鼎盛。”《固阳县志》将莫尔根召与小召子并列为两个召庙,显然是错误的,从上文所引资料可以推断出,莫尔根召与小召子实际是同一座召庙,归茂明安旗所属。固阳县于民国建置以前,属地多为蒙古族部落游牧地。因此,很多山川、河流以蒙古语命名。建置后,晋陕冀农耕人群大规模进驻,原住蒙民逐渐北迁,境内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也随即变更,大多成为汉名。部分未变更的蒙古语地名也因方言、语译等因素发生变化,与原意相差甚远。如本文所述,有召庙遗址的山川、沟谷多以召山、召沟、召壕等命名。如对这一变迁不做充分考虑,对境内自然地理实体地名的追溯仍以汉语命名为叙述语境,最终会导致固阳县境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沿革断裂,延续环节出现缺失。考察以“召”命名的地名,追溯境内召庙遗址历史,对于还原境内地名原意,恢复地域文化历史记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内蒙古研究会会员)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