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聚焦文史 > 内容
村里的戏台
来源: 作者:额 博 日期:2024/2/6 浏览量:192次
字体:     




    自明朝起,随着小说创作的繁荣,戏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大都市走向乡镇村野。明朝崇祯年间,在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建了清泉寺,寺庙大殿对面建了一座精美的古戏台。明廷与北元蒙古领主阿勒坦汗,为了结束长期的战争,在大同的得胜堡“隆庆议和”,开放了长城九边的关口。两地设立马市边贸,蒙汉两地人民开始从事互惠互利的茶马贸易。昔日兵戎相见,烽火连天的古战场,现闻三省鸡鸣,见耕牛遍地的景象。长城堡子内的兵器库改成了戏台。杀虎口蒙马交易的“马营河”、清水河县北堡的“口子上村”、丰镇长城的“得胜堡”都建起了戏台。蒙马茶叶交易市场上,人头攒动,人欢马嘶,丝竹管弦,不绝于耳。蒙古牧民与山西商人,在袖筒里用手语讨价还价。明末清初内蒙古各地商贸重镇的乡绅,大商号为繁荣当地的贸易,十分重视修庙建戏台,戏台成为乡镇村庄文化娱乐的中心。有清一代,为“固疆拓土,屏藩朔漠”,实行了开发蒙古草原的国策。冀晋陕大量农民、工匠、商人“走西口”到内蒙古开垦草原,经商谋生。广袤的内蒙古草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勤劳聪明的“走西口”农民、商人很快在内蒙古各地建起无数个大小“板升”(村落)。解决了温饱的晋陕农民,对精神文化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开始集资建庙修戏台。

    清朝初年归化城、包头成为中国西北最繁华的商贸集散中心。发了北路财的晋陕商人,每天到土默特旗嘎兰达、喇嘛扎布公爷开的“嘉乐会馆”听戏。那时候,归化城南的托县河口镇、清水河的柳青河、老牛湾都是繁华的水旱码头。乌兰察布盟的隆盛庄、丰镇,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县,随着商贸业逐渐繁荣发展起来。每年这些因商贸繁荣起来的码头、村镇都会召开骡马大会,会上请山西的戏班子唱戏助兴。内蒙古许多寺庙建戏台,其目的是“娱人敬神”。农民能看一场带有乡呼市边宁古寺戏台在昭君节唱大戏 (额博摄影) 音的晋剧,是他们生活中的乐事,农村戏台也是方圆十里八乡的文化娱乐中心。哪个村子有个戏台,姑娘都愿意往这里嫁。农民对种树修路也没有修戏台那么积极,村里一提修个戏台,家家户户都愿意捐钱、捐粮、出劳力。我曾到长城、黄河沿线的乡村考察,农民住的都是土窑、石窑,戏台大多都是精美的砖石建筑。内蒙古的戏台在文革中,大部分都按“四旧”被拆除,仅有不多几座保存比较好的明清古戏台,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其中最精美的是多伦县山西会馆内的戏台,清水河县北堡口子村的戏台,呼市边宁古寺的古戏台也特别好。清水河老牛湾黄河北岸的古戏台,很有特色,遗憾的是已沉入万家寨水库中,呼市坝口子有座老戏台已于2022年修复。农村的戏台历经几百年战火、文革能保存的原因之一是戏台除了唱戏,还能用于开会做主席台。其二,戏台建筑能经百年历史,建筑工程质量好。现存的戏台都是用花岗石条做基础,用优质松木做戏台梁柱,水磨砖贯顶,飞檐斗拱,阴阳筒瓦,五脊六兽,雕梁画栋,用矿石颜料彩画,这些古戏台是中国古代工匠高超建筑艺术的体现。每逢过年过节、赶庙会或是村里来了戏班子,家里人早早让娃娃们搬上凳子,放在戏台前占个好座位。农民看一场戏是隆重的娱乐活动。许多农民虽然不识几个字,也没出过门,他们看了一辈子戏,很会欣赏戏剧,对“空城计”“打金技”“西厢记”“凤仪亭”戏剧唱词能倒背如流。在陕北一位农村老戏迷说:中国戏曲不是“奸臣害忠臣,就是美女爱书生”。足不出乡的农民,掌握的历史知识,接人待物,做人的处世之道,都是从戏曲中学到的。农民不识几个字,不知艺术是何物,对戏剧艺术却有深刻的理解,有很高的欣赏水平。他们对每一部戏的内容、演员的扮相、唱词、念白、功夫的一招一式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能对戏中的唱词信手拈来教育子女、评判生活中的是非曲直。

    分布在敕勒川地区城镇农村的古戏台,是中国乡村的文化座标,是古建筑艺术博物馆,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戏曲是中国农民了解历史,了解人生的大课堂,古戏台是每个背井离乡,飘泊在外游子们的乡愁。(作者系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理事、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主席。)


八路军在绥南古戏台召开会议(图片由作者提供)

 



马营河古戏楼   额博摄影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