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脉 > 内容
胜州访古
来源:本站 作者:朱丹林 日期:2024/2/20 浏览量:58次
字体:     

黄河出托克托县河口镇,就进入了晋陕大峡谷。

其实,说是晋陕峡谷,但最初的一段约有197公里的黄河干流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界内。地理学上也叫准格尔大峡谷。如果算上鄂尔多斯准格尔旗马栅等5个乡,与山西偏关、河曲两县同为黄河隔河相望的两岸,准格尔大峡谷共有238公里长。

这段黄河干流的两岸,古往今来上演了不少精彩的历史悲喜剧。这些历史剧就发生在与托克托县河口村隔黄河相望处的一段古城遗址中。

当地老乡根据黄河岸边保留下一段十几公里长的古城遗址为这里定了地名。该城是由12段由夯土筑出来的城墙,连接了12座高大的烽火台,所以把它叫作“十二连城”。

早就听说鄂尔多斯高原上黄河几字弯东北角有十二连城。当地人口口相传,把十二连城与北宋时期抗击辽国的杨家将故事联系在一起。民间的说法是开封天波府的杨家满门忠烈,为抗辽军,从老令公杨继业和7个儿子在金沙滩宋辽大战后全部为国捐躯,只有六郞杨延昭回到大宋。杨延昭生前镇守边关,辽军不敢南犯北宋半步。但是六郎杨延昭死后,辽宋战事又起,宋真宗因朝中无良将,竟派八贤王赴天波府杨家说服佘老太君,率杨门英烈的12位遗孀西征抗辽。位于鄂尔多斯准格尔旗黄河几字弯东北角临河处,恰好有12个连成一体的古城,这就是当地民间传说中12位杨门女将镇守边关和防止辽军进犯时建的古代军事防御要塞。

宋元话本或戏曲里,把杨家将12寡妇西征的故事与十二连城结合,杜撰出茶楼酒肆里说书人和戏班子一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十二连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解心中之惑,决定实地考察。

早春时节的清晨,约好友驱车穿越黄河大桥,进入鄂尔多斯探访十二连城。

十二连城还真不好找,主要是通往那一带的县道和乡间土路纵横交错。正午过后,经路边骑摩托车放羊的汉子指点,穿过一片杂乱的村庄,终于找到了十二连城古遗址。

爬上夯土筑就的城墙,视野突然变得开阔起来。北望黄河,早春夹带着冰凌的河水浩浩汤汤地从眼前流过。对岸沃野千里,是托克托县沿黄河的滩涂湿地,更远的地方可以看到阴山山脉的雄伟身影。

春风浩荡,掠过沃野平畴的滩涂荒地与宽阔的大河河面,而脚下踩踏的城墙马面,是一处观察河对岸的绝佳之处。因为城墙马面上夯土面积较大,土质坚硬,竟然成了住在城墙根儿下一户农家的打麦场!

当年的金戈铁马、烽燧狼烟之处,今天居然放着农家碌碡箩筐。这个反差太大了!

在城墙上有文管所立的牌子,走近看,上写:“隋唐胜州古城遗址”。

见到胜州二字,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这里是隋唐时期防止突厥进犯的古代防御工事,所谓杨门女将之类的说法,仅仅是民间传说而已。

突厥最早见于我国《廿四史》中的《周书》。这个古代民族与北方草原上的匈奴及后来的蒙古等民族,有亲族关系。

大约在公元550年前后,他们生活在鄂尔浑河到阿尔泰山的广阔草原地带。早期,由于突厥人精于冶炼金属,弱小的突厥部落曾经是柔然汗国的“煅奴”,并且与中原的西魏和北周王朝有经济贸易往来。

公元552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起兵反抗并击败了柔然,建立西起里海,东达兴安岭庞大的草原帝国。由于突厥汗国的马队越过阴山进入黄河流域,他们与中原王朝隋唐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于是,在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为阻止突厥南下,隋王朝在黄河几字弯东南角,建立防御工事,就是今天的十二连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设榆林县,加强对十二连城地区的管理,到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5年),杨广把榆林、富昌、金河三县合并为榆林州,即今天陕西榆林市千余年前的雏形。

而十二连城地处险要,历来是突厥汗国与中原王朝反复争夺之地。隋末农民战争爆发后,边关烽火连天,突厥军队渡过黄河占领十二连城,直到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收复十二连城,改称胜州。

唐王朝与突厥的战与和,是唐朝北部边疆的最重大的问题。为防止突厥反叛,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朔方军大总管张仁愿设西、中、东三个受降城,而其中的东受降城设在十二连城的黄河对岸的今托克托县域内(西受降城在今乌拉特中旗、中受降城在包头)。受降城均有军事和行政管理职能。

唐人李益有诗《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唐代诗人对三个受降城,包括四周边关风物与景观最形象的素描。

隋唐时期,东受降城也经常在秋季 开放“马市”。突厥部民可以与中原王朝在秋季“马市”互通贸易,这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贸交流。边关将士与民间百姓也利用黄河滩涂从事农业耕作。这一带有肥沃的黄河冲积平原,没有战事的年代,这里也曾沃野无垠麦浪翻滚,一派丰收景象。

十二连城的边关防御作用,经西夏、辽,一直到明代末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或者说是发生在黄河几字弯东北角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流与碰撞的节点地区。

春风浩荡,大河奔流。立于隋唐胜州古城的城墙上,胸中突然涌出唐代边塞诗人孟浩然的诗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