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会论坛 > 内容
昭君文化属中华先进文化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郝诚之 日期:2010/12/9 浏览量:5677次
字体:     

编者按:

    艺术舞台上的王昭君是悲剧人物,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却是自愿和亲的“友好使者”。两千多年过去了,现代内蒙古人心目中的王昭君是什么形象?众多民族企业选择昭君文化为企业文化说明了什么?我们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昭君品牌热”的背后,是昭君文化现象揭示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华夏一统,胡 汉一家,合则双利,分则两害”。

呼和浩特连续六届“昭君文化节”届届精彩,节节高升,与草原旅游、商贸洽谈交相辉映,熠熠闪光,成为草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第七届“昭君文化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将此文奉献给社会各界,以飨读者。

    一、世纪之交新现象:从内蒙古众多企业选择昭君文化为企业文化谈起

    河南省政协的专家和企业家到内蒙古考察,发现首府呼和浩特冠以“昭君”二字的事物俯拾皆是。从酒店到住宅,从乐器到酒类,从企业名称到美食村,从服装到食品,从香烟到火柴,不胜枚举。

    相关人员深入研究后,发现“昭君品牌热”背后是“昭君文化潮”,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口皆碑,历两千年而不衰。

    为什么内蒙古各类企业要以昭君形象给自己定位,争相注册“昭君”商标和商号呢?企业家们说,因为昭君作为历史名人,她的追求就是企业文化的追求,她的志向就是企业群体的志向,她的精神就是企业迎战入世、争取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昭君,本名王嫱,字昭君。出生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香溪河畔平民之家。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又是坚持爱国统一、民族平等、有独立人格和极好口碑、至今为各族人民所敬爱的伟大女性之一。据史料记载,当时西汉与匈奴关系正常,匈奴国王呼韩邪单于“愿婿汉氏以自亲”,王昭君为巩固汉、匈团结而自愿前行。单于认为她给人民带来了安宁,号“宁胡阏氏”(即王后);为纪念此喜事曾举国欢庆,当时的纪念品“单于和亲”、“单于天降”筒形瓦当和“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鸳鸯砖,早已在内蒙古包头和呼和浩特市出土,足以为证。汉元帝也因坚信王昭君的出塞利国利民,会给汉王朝带来和平,所以把年号改为“竟宁”取意边境安宁。

    古往今来,写过王昭君事迹的比较著名的作者有近500人,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描写王昭君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记载或评论王昭君事迹的历代著作有300多种。缅怀和歌颂她的名人,从古到今绵绵不绝。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以呼和浩特生产的“昭君黄酒”宴请中外宾客,希望中国出现更多的“当代昭君”;60年代,董必武副主席谒昭君墓,诗赞“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昭君故事不但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在越南、朝鲜、日本也广为人知,近年在法国等欧洲国家亦日益引起重视。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王昭君被万民崇敬,历两千年而不衰,为什么?她所代表的形象、人格、追求、精神,包括“文学热”、“品牌潮”、“旅游风”,究竟说明了什么?

    笔者认为:发端于内蒙古和湖北、引起全国关注的昭君文化现象,反映了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昭君精神的几大特点,既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又代表了历史的取舍,也代表了时代的走向。

二、昭君精神五特征:从“文学热”到“文化潮”的视点分析

    周扬同志有过这样一段高见,他说:“世界任何国家的伟大文化无不带有本民族的鲜明特色和独创性。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或者说正因为是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

    “昭君文学热”也好,“昭君文化潮”也好,都说明王昭君以符合时代潮流的追求--民族平等、民族大团结,赢得了千万人的心,这就是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的爱国心。

    昭君文化现象的本质,是人民对昭君和呼韩邪单于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的认同,统一事业和追求的肯定,简要地称她是独特的“昭君精神”也可。

    昭君精神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五性,即:高尚性、坚定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先进性。

    高尚性主要表现在:昭君出塞,以天下为一家;自愿和亲,使天下为一家。“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唐·张仲素《王昭君》)

    坚定性表现在:“奉诏事和亲,从容出禁宸。缘知平国难,犹胜奉君身”。胡汉和亲开创了两族团结合作的新局面,在汉匈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昭君出塞和亲,胜任“交和结好”的使者,为国家构筑起又一条特殊长城的历史功绩得到高度肯定。

    创新性表现在:王昭君人格独立,卓尔不群。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志向高远,光彩照人。《后汉书·南匈奴传》称,在汉朝为王嫱和呼韩邪单于举行的欢送大会上,昭君容貌丰美,服饰漂亮,举止从容,仪态大方。她顾影徘徊,一举一动,都使汉宫为之增光生色,使在座的文武大臣肃然起敬,连汉元帝也为她的美貌而吃惊,呼韩邪更是喜出望外。“谁言粉黛能倾国?淑女从来无媚色”。如果联系传说中画师毛延寿索贿被拒,“自信无由污白玉,向人不肯用黄金” ,(宋·曾巩《明妃曲》)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王安石《明妃辞》)更反映了王昭君对推动民族团结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性则表现在:王昭君打破封闭,走向开放,与民同乐,深受拥戴。各族人民对王昭君和亲带来的文化交流、边境安宁是有口皆碑的。认为她象千古留名的盖世英雄们一样,应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崇敬和瞻仰。元代张翥赞昭君与民同乐:“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千载草青青,有芳名”。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夸她“汉武雄图载史册,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游昭君墓》)

    史学家们说得好:我们不必辨其真伪,只要看到这么多的地方和百姓愿意和她同乡,认她同根、同宗,就可以看出她在各族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了。

    先进性更是有目共睹。纵观古人对她的魅力、魄力、毅力,构成了众口一词的人格力量:“不以色进,有班姬辞辇之贤;不以难委,有冯女当熊之勇;在后宫而赴绝域,偶殊类而辑边陲,有公主和戎、木兰从军之义。”

    笔者认为,透过历史的烟尘,穿过时光的隧道,我们看到了一种国情和人心的走向:“合则双利,分则两害”。从昭君文化到昭君精神,反映了一条一以贯之的红线: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和平,反对战争;坚持开放,反对封闭。昭君精神的核心就是民族团结,和平和睦,开放开拓,爱国报国,博大包容。
三、和亲佳话传万代:昭君文化属先进的历史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经得起考验的时代文化

    “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最主要之点是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谐为荣”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中国特色,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绵延至今、本土不变的中国引人注目的地方。内蒙古党委统战部部长伏来旺同志提出了“以昭君文化为载体积极推进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内蒙古民族集团在昭君大酒店前树起的“和亲门”牌楼,把昭君精神理解为“和亲”精神。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把昭君文化节作为城市形象、外宣重点,突出民族团结,开放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突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眼光远大,扎根民心,尊重历史,弘扬传统,在国情教育、区情教育中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很有利于凝聚人心,激发民族自豪感 。使“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根植于草原沃土,激荡于人寰天地。

    40年前,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人民日报》1961年12月13日的名作《内蒙访古》中就王昭君的青冢遗址写了这样一段话:“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掉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为什么王昭君能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人民群众中引起那样广泛的认同和热爱?这样的历史人物,特别是多民族取得共识的女性历史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中都十分罕见,她的魅力究竟何在呢?人民喜爱这个形象、千古认同这个形象、万众推崇这个形象,是因为她形象美、追求美,心灵更美!她的取舍是良知的取舍,她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她的贡献是历史的贡献。王昭君从“良家子”到“奇女子”,从后宫待诏到友好使者,从笑离皇宫到活在亿万人心中,从留下足迹到传播先进文化,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平凡中的不凡,什么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什么是和解、和睦、和谐、和平。

    昭君文化属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与黄河文化、阴山文化、长城文化一起,构成内蒙古首府的特殊的民族文化。

责任编辑:国鼎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