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旗县专题 > 内容
察右后旗:以察哈尔文化品牌 打造文化强旗
来源:本站 作者:潘小平 日期:2011/11/3 浏览量:5759次
字体:     
乌兰察布市政协委员、察右后旗政协主席潘小平在敕勒川文化产业高层论坛上发言
 
  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草原文化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源泉。其中的察哈尔文化,在草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察哈尔文化   
 
  察哈尔右翼后旗简称察右后旗,位于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乌兰察布市北部。察右后旗地外察哈尔草原深处,历史悠久,察哈尔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这里曾经是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诸民族的历史舞台。千百年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繁衍生息,生产生活,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明。历史上,是蒙古族察哈尔部战斗的地方,特别是在达延汗时期,一度统一了长期混战的东西蒙古族诸部,并驻帐于察哈尔万户中。在长期的逐鹿征战、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察哈尔部也成为蒙古各部的宗主部。察哈尔蒙古族与汉、满等民族广泛接触,吸收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为独具特色的察哈尔文化。察右后旗在历史上是察哈尔蒙古族繁衍生患之地,是草原文化和察哈尔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察右后旗这片热土上,由于长期的历史,察哈尔蒙古族的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他们创造并流传下来的礼仪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军事文化、祭祀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文化、体育竞技文化等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是草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草原文化独树一帜,她系统而完整、宏伟而博大。而察哈尔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察右后旗旅游产业异彩纷呈。这里山川秀丽,景色怡人,既有浩瀚辽阔的火山草原风光,也有碧波荡漾的山水景色。察哈尔第四纪火山群分布范围400平方公里,成为北方独特的火山草原文化旅游胜地。这里有达延汗、椿丹汗行宫驻牧察汗不隆古城和北魏开国都城克力孟古城,有着近400年历史的阿贵庙,有美丽的天鹅湖,以及古老而极富神秘色彩的阴山岩文岩画,见证着阴山南北历史,让人视览远古,心翔大漠。有树龄千年以上,树冠近3600平方米的察哈尔蒙古高原第一神榆之称的古榆树。   
 
二、注重“六个融合”,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近年来,察右后旗委、政府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做出了打造察哈尔文化品牌,建设  民族文化强旗的战略决策,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传统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加快转化为现实  的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文化意识和文化效应渗透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各项事业的方方面面,彰现了民族特色文化  的无限魅力和广阔前景。这几年,我们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注重了六个融合:   
  (一)文化与旅游休闲深度融合,增强旅游承栽能力。察右后旗将文化旅游作为第一战略发展产业,以察哈尔历史文化资源  为龙头,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联动开发的思路,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以神奇的察哈尔火山草原为背  景,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全力打造以内线与外线相结合的文化旅游项目。内线打造以杭宁达莱生态园——阿贵庙——牧家乐  旅游点——蓝天蒙古大营民族风情园——察哈尔千年古榆——天鹅湖——察哈尔火山群等为主的旅游精品线路,沿线苏木乡镇也以各自的资源为依托,发展生态游、人文游、工业游、农业游、牧(农)家乐等观光为主的旅游项目;外线打造以与集宁路、岱海、葛根塔拉草原、蛮汗山森林公园、苏木山森林公园、辉腾锡勒景区、恐龙故乡、元上都、克什克腾地质公园等旅游线路交相呼应的“草原文化旅游长廊”,树立了鲜明的区域旅游新形象,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目前,察右后旗6个重点旅游项目已经全部与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协议金额达到20.5亿元。全旗已经有注册旅游景区景点5处,牧(农)家乐20多家,旅行社2家,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家。   
  (二)文化与创意设计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优势转化。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文化背景下进行。察右后旗打造  察哈尔文化品牌,从一开始就是立足于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基础之上,注重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以创意引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借助科技文化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   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立足既有文化优势、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建设“一带二园三片四区五湖六广场”为切入点,实施产业集聚群,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察右后旗察哈尔文化发展公司是2009年创立的一家“文化创意型”民营企业,遵循“传承、创新、严谨、完美”的企业理念,现有文化创意人才12名,资产资金500万元。从成立到现在,公司始终立足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沃土,不断从中汲取营养,走出了一条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发展之路,成为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完美结合的缔造者。   
  (三)文化与城镇建设深度融合,提升区域竞争实力。近年来,察右后旗提出“文化城镇”理念,把历史、文化、旅游等多种元素全方位融入到城镇发展中。全旗累计投资18亿元,相继  实施了以旧城改造、小区开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为  主要内容的城镇化建设工作,拉大了城镇框架,提升了城镇建设品位。建成杭宁达莱生态园、马磴广场、马头琴广场和苏鲁锭、神骏等一系列富有察哈尔文化特色的文化场所和景观雕塑,白镇主要街道建筑物从图案、线条、色彩等方面实施了察哈尔文化外景观改造,形成了以察哈尔文化内涵为主的城镇特征。这些城镇文化精品工程的实施,给城镇的“面孔”赋予个性和生机,让整个城镇活了起来、动了起来。特别是凸显了文化创造的优势,引来了投资16亿元的“祥和福星察哈尔民族风情园”文化产业项目,项目依湖而建,总面积1万亩,分3年建成,以老年度假疗养、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竞赛会展四大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实现了察右后旗文化产业投资零突破。   
  (四)文化民间工艺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察哈尔民间工艺文化资源十分丰厚,皮绳、马鞍、缩皮、雕刻、刺绣、车具、首饰、玉器、青铜、火盆等工艺极具民族特色,其中察哈尔锋毛栽织工艺,凭借其逼真生动的形象和表现出来的厚重文化底蕴,深受人们的青睐。察右后旗将察哈尔锋毛栽织传人萧掌柜先生吸引到了察右后旗,传承、推广、发展、加工锋毛栽织工艺。并以政府为引导,以“察哈尔工艺品协会”为依托,将这项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工艺产业稳了下来,发展起来。同时,协会还加强对其他民间工艺师的产业培训和扶持,拉长民间工艺产品的产业链条。现在,民间工艺产品加工、销售不仅成为全旗文化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有效提升了民间工艺品的内在品质。   
  (五)文化与传统饮食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民族产业。察哈尔饮食以其鲜明的文化内涵,在蒙古族餐饮中最具特色。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近年来,在察右后旗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的推动下,以“罕官”奶制品,“醡马宴”、“烤全羊”、“宫廷宴”特色吃法,“可汗官”、“巴仁恩格尔”特色消费为代表的文化主题餐饮业异常火爆,深受游客的喜欢,察右后旗成立了“奶制品产业发展协会”,察右后旗罕官奶制品有限公司,注册了“罕宫”牌商标,实行协会+牧户+基地的生产销售模式,每年重点扶持1-2家奶制品厂家,助其发展壮大。经过几年的努力,全旗奶制品厂家达20多家,奶制品产量30万公斤,年人均奶制品收入1万余元;蒙餐店达60余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营业收入50万元。文化的深度挖掘,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兴起,推动了民族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增就业,以就业带效益,以效益兴经济的良好效果。   
  (六)文化与演艺活动深度融合,实现文化艺术量质同升。察右后旗紧紧围绕“察哈尔文化品牌”这一地区名牌,开展了一系列节庆和宣传推广活动。全旗成功承办了全区第五届鸟兰牧骑艺术节闭幕式及首届察哈尔文化艺术节;与内蒙古电视台、乌兰察布市电视台联合举办中国·察哈尔民歌“阿斯尔”电视大奖赛;“圣地察哈尔”主题宣传片,打出了“察哈尔文化品牌”,直接带旺了察右后旗的人气和商业氛围。整改和重组了演艺队伍,投资500万元,“武装”了察哈尔乌兰牧骑,先后参加了内蒙古电视台承办的“全区农牧民大联欢晚会”和《西口风》栏目承办的“察右后旗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情系察哈尔》的录制,自编舞台剧《察哈尔婚礼》、《心醉察哈尔》,受邀参加自治区首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自治区第18届那达慕文艺演出,荣获最佳组织奖,并应邀赴广州,北京、山东、河北、山西等地进行文艺活动演出,并接到台湾、泰国演出邀请。在民间也形成了弘扬、传承察哈尔文化的良好态势,由蒙古族艺人组成的以传播蒙古族宫廷器乐——察哈尔《阿斯尔》为主要内容的阿斯尔艺术团,多次赴锡林郭勒盟等地参加比赛。民族文化与演艺活动的紧密融合,使传统资源和文化积累转化成了察右后旗文化产业的新业态。   
  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的力量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总的来说,经过几年努力,察右后旗的察哈尔历史文化得到了充分挖掘,整合和提升。从文化产业来讲,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条件,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 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体会   
 
  “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将得进一步凸显,文化产业在  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也将充分发挥出来。纵观察右后旗打造察哈尔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旗的发展实  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准确定位特色品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存土壤。近年来,察右后旗委、政府确定了以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为方向定  位,打造察哈尔文化品牌的文化战略。旗政协发挥工作领域超脱。宽泛和人才荟萃的工作优势,主动承担了打造察哈尔文化品牌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成立了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聘请区内外60多名专家、学者为文化顾问进行跨地区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依托察哈尔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加大研究、挖掘、整理力度,编辑出版了《察哈尔史迹》,《察哈尔文化简集》、《察哈尔阿斯尔》、《察哈尔风俗》、《察哈尔民歌选》、《察哈尔民间美术作品选》等三十多部书籍。这些书籍的出版,进一步理清了察哈尔文化历史文脉,提高了察哈尔文化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全旗形成了挖掘、弘扬、发展察哈尔文化的良好氛围,使打造察哈尔文化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旗政协、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组织自治区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锡盟和乌兰察布市的40多位专家、学者编撰的《察哈尔史》,已进入评审阶段;这是研究察  哈尔蒙古族历史的第一部专门史,将填补我国蒙古学研究中的空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为《察哈尔史》亲笔题写了书名,并挥笔题词“光辉历史孕育英雄部落,灿烂文化彰显草原文明”,旗政协这种积极发挥优势、主动搭建平台,甘当助手、甘为人梯,大力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工作思路,为了察右后旗快速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一条科学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无论哪个部门,只要主动作为,社会就会认可,领导就会满意;只要充分了解本地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要深刻地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壤在哪里;从而找到正确的起点和方向。
  (二)转变创新思想观念,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活力源泉。人们通常认为,物质产品只要满足物质需求与功能性需求即可,忽略了精神享受。事实上,现在的群体消费更多人在意的是一种精神上得满足和追求。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为基石,以新颖的表现形式为载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这几年,察右后旗树立了经济发展、文化包装的精神理念,用文化打包经济发展成果,赋予物质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更高的附加值,更好的地发挥出了文化产品的乘数效应。在旅游景点布置,文化艺术展览馆设计、歌舞的创作编排、羊绒制品的图案上进行创意,着重突出察哈尔文化元素,彰显出浓厚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添了老百姓精神享受,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产品附加值,形成了共赢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抢救传承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历经历史岁月沧桑而积淀和凝结保留下来的民族精神,它们记录并展示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是民族文化的记忆和传承。近年来,察右后旗采取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筹资1000多万元,启动了阿贵庙、克里孟古城,林丹汗祭祀敖包、察哈尔火山、千年古榆树的维修和保护性开发工程。把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作为文化旅游事业加速发展的根本,投资5000万元,新建了察哈尔文化艺术展览馆、人民英雄纪念碑,以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传承察哈尔革命历史先驱的伟大精神。全旗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共8大类、18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4大类、214项,这些文化遗产,无不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它们是察右后旗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和最具有优势的资源,是文化产业创意灵感的源泉,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沃土。   
  (四)建设生态宜居城镇,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走进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谁都会深切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变化。智慧的察右后旗人,努力把城镇建设与自然风貌、人文历史有机融合起来,使城镇文明得到展示,自然禀赋得到释放,历史文脉得到传承。近年来,察右后旗实施城镇建设时,按照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原则,突出察哈尔民族特色、推进和谐、生态、宜居城镇建设。今天,散发着独特的草原生态文化气息的白音察干镇,不仅使身在其中的察右后旗人深感自豪,也让四方来宾过客难以忘怀。这就使民生项目与文化项目结合了起来,为发展文化产业和保护传统文化创造了重要的物质载体。   
 
四、对内蒙古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多年以来,内蒙古文化产业从起步到现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过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其他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一些地区的管理服务层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概念模糊、肤浅;依赖矿产资源开发而忽视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文化创意、创作性人才资源短缺,行业领军人物匮乏等问题。总结经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且极具活力的领域,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支柱;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观,愈益深刻影响我区文化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努力: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思想认识是实践的前提,是行动的先导。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是越挖越多,越挖越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是无污染、低消耗、产生绿色GDP的产业;是继工业资源之后,经济转型发展必须依靠的又一个重要资源。要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全区人民对优秀历史民族文化的了解,达到提升人气、涵养脉气、鼓舞士气的目的。要增强全区上下各级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感、责任感,通过媒体开辟专栏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文化产业大调查,摸清底数、理清思路,努力在垒区营造一个人人关注文化产业发展、人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人人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政策,积极引导。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撑。在已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内蒙古自治区2012-2017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区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产业重点、产业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园区建设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推进方法和实施步骤进行设计和科学规划。制定针对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政策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加大资金扶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增加对文化企业,文化协会的贴息贷款和专项资金,并加大各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优势互补,推动发展。要立足于我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用搞经济的决心来搞文化,用经营经  济产品的理念来经营文化产品,大打一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攻坚战,对自身现有文化资源有精确的判断和定位,利用、开发适  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吸引力,交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继承、特色文化的开发、资源本身的独特性  和市场需求。呼包鄂三市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已显示出地区特色和产业优势,其他地区相对来说较弱,因此应着重考虑对乌兰察布等地区域性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和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不同层次大规模、小群体、多样化的文化发展格局。     
  (四)创新机制,培育人才,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拓宽人  才选拔途径,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分配机制,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培养造就一大批文化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积极鼓励各地的文化协会,创业团体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传承,突出文化创意、创作职能,发挥出文化团体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和推动作用。积极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和利用本土专家、本土人才机制,避免本土专家、人才优势利用不足和资源的流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产业是一个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产业,“十二五”为我们营造了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转换观念、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会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经济进入更高发展阶段,迎来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明天。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