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旗县专题 > 内容
巴彦淖尔市文化建设突出河套特色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梁海龙 韩继旺 日期:2011/12/27 浏览量:4995次
字体:     

  

  入冬以来,巴彦淖尔市文化建设可谓喜事连连: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集博物院、图书馆、展览馆、河套文化主题剧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公共建筑——文博中心建成并将投入使用;全景式展现河套历史文化内涵、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2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河套》正在内蒙古卫视播出;阴山岩刻申遗大型情景剧《阴山·古歌》编排完成即将首演……

  巴彦淖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边塞文化在这里聚集、融合、传承、积淀,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体系——河套文化。近年来,该市以弘扬河套文化为重点,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市为目标,集中财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内外兼修不断提升河套文化软实力。

  立足河套文化特色,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鼓励和扶持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体现河套文化特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艺精品。先后创作了歌曲《沙窝窝》、《甜蜜的巴彦淖尔》、《八百里河套是我家》、《草原》,舞蹈《月》、《阴山岩画·生命之光》、《乌拉特儿女》、《圣牟纳颂》、《巴彦淖尔情愫》,戏剧《乌兰图克》、《真情》、二人台数板《王婆骂假》以及大型舞台剧《敕勒川》、《鸿雁》等一批具有河套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2004年以来,各类艺术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70多项。其中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1项、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8项、萨日纳奖8项。以郭增源、陈慧明为代表的一批农民作家创作生产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巴彦淖尔“农民作家群现象”引起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关注。

  采取政府投入、争取上级投资、资产置换、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投入资金3亿多元,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苏木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农村电影放映、草原书屋、体育场和体育中心、农牧民体育健身等惠民工程建设,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目前,该市建成30多处旗县级文体设施,建成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33个,行政村和社区基层服务点756个,改扩建乡镇文化站61个,完善、新建村社文化室、文化大院(户)486个,草原书屋、万村书屋等647家,农牧民体育健身广场6个,农牧民健身工程点127个,初步建立起市、旗县区、乡镇(街道)、农村(社区)4级文化服务体系。如今,巴彦淖尔市176万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精气神越来越足。2005年以来,该市先后举办了7届河套文化艺术节和河套文化研讨会,邀请了30多个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河套文化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对阴山岩刻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并启动了阴山岩刻申遗工作。组织开展了各类大型文体活动100多项,特别是开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此为引领,示范和带动了农牧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军警营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全市各旗县区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企业赞助”的河套文化建设新格局。

  巴彦淖尔不仅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俗文化,而且地形、地貌独特,堪称“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以来,该市先后吸引了7个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除电视连续剧《大河套》外,还配合完成了《黄河女人》、《全二平的马拉松》、《蓝学校》、《红头绳》、《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西口情歌》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工作,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明中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许多含金量高的文化改革发展政策,设立了众多的文化惠民项目,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后我们将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对接好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着力点,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加快我市民族文化大市的建设进程。”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