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随笔杂谈 > 内容
昭君文化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来源:本站 作者:伏凌涛 日期:2012/1/18 浏览量:5045次
字体: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女之一。但她的一生却曲折离奇,充满了传奇色彩,可以说是坎坷的一生。她经历了人生的三大转折,入宫、出塞、再嫁,面临常人一生一次都难以遇到的困境,她却每次都做出了艰难而又正确的抉择,使得名垂千古。她用一生谱写了一曲人类不断奋斗、超越灵魂的圣歌,对我们当代女性有很大的启迪。

 

  一、王昭君超人的思想境界和博大的胸怀指导着当代青年女性的人生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关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王昭君作为一位平民女子,为西汉时期的民族团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她的一生里,在每一个人生关口面前,她总能处理好进与退的尺度,把握机遇,面对命运之神的捉弄,变悲为喜,变不利为有利,超越一个个人生与封建道德的禁区,奏出了辉煌的命运交响曲。昭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她对事物的认识、处世的态度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抉择。昭君深受“和合”思想的影响,在充分认识汉匈两族两和皆友、两斗皆仇的基础上,自愿请求嫁给呼韩邪单于,以真诚友好的态度踏上出塞征途的。这种追求“和合”的思想,决定着她在出塞之后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她以实际行动表现出“和合”的诚意,从而得到了匈奴上下的普遍欢迎和赞颂。他的一生三次重大的选择显示了这位杰出的女性超人的思想境界和博大的胸怀。入宫是昭君人生的第一大转折。后宫的黑暗以及众多白头宫女和失宠后妃的悲惨命运,让她体味到人生的悲凉,但她又不愿沾染污浊的世风,拒贿画工,显示了她的自信和坚定,这是她独立人格的第一次闪光。自请出塞是昭君人生的伟大转折,是昭君优秀性格的集中体现。她的世界观是清醒的,她深知出塞是一条充满艰难曲折的道路,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她仍毅然前往,体现了她的勇敢和魄力,体现了她把个人命运同民族大义联系起来,自觉为民族友好而献身的精神。临辞大会上,她“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表现了出塞的决心和从容的态度。出塞后,昭君和匈奴单于一起住穹庐,穿皮裘,食牛羊肉,饮酪浆,表现出不畏艰难、入乡随俗、与民一体的宽广胸怀。从胡俗改嫁,是昭君人生中的又一次考验。可以想象,当昭君接到成帝的赦令时,思想一定会掀起激烈的斗争。但昭君从大局出发,以两族利益为重,忍受委屈,尊重匈奴族的风俗,珍惜汉匈得来不易的友谊,打消了归汉的念头。她用爱超越了道德的栅栏,升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弱女子她能为家邦安宁、汉匈友好献力,显示了绝代佳人的伟大人格。

  西汉时期的王昭君能够把个人命运同民族大义联系起来,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世界载体中,虽然不需我们青年女性作出靖边安国、福泽百姓的作为,当代青年女性也应该以不同的方式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但是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很多年轻女性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需要我们青年女性,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的一生如潮起潮落,起落难定,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大学,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讲究享受是不行的,必须在逆境中锤炼自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前,要自信、坚定,在逆境中,要勇敢、果断,只有经受各种考验与锤炼,百炼成钢,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乌云密布、荆棘丛生,许多困难比我们想象的困难繁琐的多,昭君以她超人的毅力,走出阴霾,走出了一方明媚的蓝天。作为当代青年女性,更应该以昭君为榜样,学习她自我牺牲的精神,学习她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她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为集体多奉献,少索取,只有播种乐观的种子,撒下奋斗的汗水,才能取得成功的果实。

 

  二、昭君自请出塞指导着当代青年女性的就业观

 

  在昭君的一生中,经历了几次的大的抉择,第一次,入宫。从她的家乡到了豪华的汉宫,昭君当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初进汉宫还充满对新生活的一些幻想。但是她很快就看到了热闹后面的枯寂,体味到人生的悲凉,使她思考如何脱出这黄金的牢笼。第二次,就是出塞。她在困境中看到了自己在深宫的发展希望是很渺茫的,恰逢呼韩邪来朝,愿“婿汉氏以自亲”,昭君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请掖庭令求行”,她的勇气、主见、果断,还有主动迎接命运挑战的态度,预示了她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将大有作为。第三次,从胡俗改嫁。这对于在汉地长大的汉族女子王昭君来说,简直是荒谬之极。命运之神再次捉弄着美丽善良的昭君。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没有忘记自己和亲的使命,又一次作出了正确的抉择,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努力。面对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困境,她每次都作出了艰难而又正确的抉择,把握住了困境后面的机遇,从而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这个问题需社会解决,也需毕业生本人分析形势。关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一则调查结果显示:67%的人选择了沿海开放城市;17%选择家乡;11%选择内地省会城市;3%选择国外;只有2%选择去西部边远地区。择业考虑时,35%选择有利于个人发展;51%选择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9%选择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设计,自我选择;2%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这组数字中可以看到,当前不少毕业生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很少考虑到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势必造成大城市、大单位和条件优厚的单位人才济济,甚至人才浪费。而恰恰是急需人才去开发、去管理的欠发达地区和经济状况欠佳的单位,前去应聘的毕业生门可罗雀,无法吸纳所急需的人才,加剧了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这对供需矛盾。目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是我国吸纳大学生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通常具有更多的创新和个人成功的机会,更何况中小企业求贤若渴,人才需求量大。大学生能去这片广阔的天地开拓事业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

  西汉时的王昭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反而能够主动请行入藩和亲,不畏环境艰苦、语言各异、风俗人情的不同,使自己名垂千古。我们当今的女大学生为什么不能像她一样敢于打破封闭、勇于闯出新路,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去开拓自己的人生呢?这些地方也是最需要各类人才的地方。基层是青年人经受锻炼、接受考验、磨练成才的重要场所。到基层工作也是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很好途径。因此,当代大学生们要进一步更新择业观念,调整择业方向,树立到基层以勤奋创业、建功立业的观念,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一番事业。

 

  三、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的相知相心指导着当代青年女性的爱情观

 

  爱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昭君是一个有感情的女性,这种感情决不是那种奴婢对帝王的感情,而是真挚的爱情。她嫁到匈奴,就爱上了草原,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就真心地爱上了他,并且也得到了他的爱。宋人吕本中《明妃》:“人生在相和,不论胡与秦。但取眼前好,莫言长苦辛。君看轻薄儿,和殊胡地人。”只要双方真心相爱,不管是汉人还是胡人,都是幸福的,生活条件艰苦又怕什么呢?王安石的一曲《明妃曲》肯定了昭君追求“知心”、“乐在知心”的人生爱情观,触及到了昭君性格的本质和内心世界。这种超越种族、地域和艰苦环境,一心追求人间真情的爱情观,是人类追求神圣爱情的最高层面。昭君出塞和亲也得到了单于的欢迎和尊重。尊重是男女间建立真正爱情的前提。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上,建立在自尊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

  卢梭对爱情的阐述是非常精彩的。他反对当时十八世纪法国上流社会中那种寡廉鲜耻,耽于肉欲的享乐生活,对爱情做了全新的解释,认为爱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和纯洁的。美满幸福的生活“是建筑在终生相敬的基础之上, 是建筑在不随美丽的容颜而消失的道德之上,是建筑在性情相投的条件上的”。当今社会,真正的爱情随处可见。但是也有一些不良的爱情观,尤其是个别女性有功利主义恋爱观,感觉主义恋爱观,享乐主义恋爱观。这样的爱情是不会地久天长的。真正的爱是宽厚而博大的,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知心的基础上的。所以有必要指导当代青年女性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使爱情建立在“互相友爱,兴趣一致,性情相投”的基础之上,不能用金钱或者为了消除寂寞,凭一时的感觉来破坏爱情的纯洁性和高尚性。

 

  四、王昭君不畏艰难困苦乐观地与匈奴人民相处指导着当代女性的生活观

 

  昭君是历史上众多的和亲女子中第一位出身于平民的女性。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使她在自请和亲的动机和出塞后的表现上,与贵族妇女有着明显的区别。昭君远嫁异域,塞外生活条件艰苦,气候恶劣,那里大半年北风呼啸,飞沙走石,天寒地冻,生活习俗与内地迥异,住穹庐、被毡裘、食畜肉、饮酪浆,且距内地路途遥远,交通工具落后,一去就难以回归,长期忍受思念故国家乡、父母亲人的悲苦。但是昭君不畏艰难困苦,勇敢地并且乐观地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表现出不畏艰难、入乡随俗、与民一体的宽广胸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高速发展、市场异常繁荣,致使整个社会心态出现躁动和失衡,一些当代青年蔓延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忘却了革命志士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只想在顺境中安逸地生活。吃不起一点苦、经不住一点打击,成为社会的“啃老族”。古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对顺境消极作用的一种警诫。人在逆境中才能磨练意志、陶冶品格、丰富战胜困难的经验。昭君作为一个女子常年生活在荒蛮的异地,靠的是一种毅力还有就是乐观的精神。我们当代青年女性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生活中更应该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乐观地去看待困难,勇于面对困境,用坚强和意志去迎接人生的一道道考验。

 

  五、王昭君不懈奋斗勇于追求自由生存环境指导着当代女性的幸福观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幸福观,而不同的幸福观中所蕴涵的道德追求和人生境界也不同。昭君自请出塞,有冲出汉宫黄金牢笼,追求自由的新生活和报效国家两重含义,这其中体现了她追求自由的生存环境和“天下为家百不忧”的幸福观。只有勇敢地去追求自由的生存环境,才是幸福的,才能真正得到幸福。在人生中等待幸福,幸福只能与你擦肩而过。“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虞集的《题昭君出塞图》诗道出了昭君以天下为家,把关怀两族百姓的疾苦、为国献身作为人生乐事的幸福观。这种幸福观,是昭君广阔胸怀和博爱的人生观的反映。乐在天下,才能在给人们解忧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幸福。一个吝啬的人是永远得不到幸福的,因为幸福是一种相互的情感流动,这种辩证的幸福观,揭示了人生幸福的本质。从两代单于对她的宠爱和尊重来看,从她的子女在匈奴享有的重要地位来看,从她死后单于悲痛欲绝和极其隆重的葬礼看,足以说明昭君是幸福的。一个人生活在相遇知心和自我价值被承认的自由的氛围之中,又得到故乡、故国和匈奴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难道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吗?

  应该说,我们的社会为每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条件,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整体幸福度将大大提高。然而,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人却认为幸福指数并未随之提高,甚至感到不如过去幸福了。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就主观因素讲,幸福总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正确认识幸福,学会感受幸福,才能真正获得幸福。一个人幸福与否往往并不由其财富和地位决定,而是与其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青年女性应该懂得,幸福在于不懈奋斗,勇于创造。在奋斗和创造中才能体验到幸福,这应当是幸福观中所包含的最稳定的成分。不通过奋斗和创造就无所谓人生的成功,幸福总是与“造福”的艰辛与勤勉相关连的。在今天,丢掉了奋斗和创造,就丢掉了属于人生的幸福气质,失去了我们获得幸福的途径。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正如伏尔泰所说:“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作为一个女人,昭君的美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美,即心灵美。王昭君从村女、宫女到阏氏,进而名垂千古,她一步步走出了一条人生的成功之路。她传奇而富于哲理的一生,给女性朋友很多有益的启迪,当我们处于人生歧路时,也许能从昭君那里得到一把钥匙。

         (本文作者系自治区十一届青联委员,现在自治区就业服务局工作。)

 
  版权所有 ©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 蒙ICP备12001803号-1
地址:呼和浩特市金川元和集团院西2楼 ;邮编:010010 
电话:0471-3245480 传真:0471-4961642 E-mail:clc4901612@163.com
您是第 5685028 位访客

蒙公网安备 15019002150207号